这话看似家常,实则暗藏机锋。若答得谦逊,是应该,但难免显得平庸;若答得张扬,则易引人侧目,落下骄矜口实。
沈清辞微微躬身,声音清越如玉磬:“回太后娘娘,臣女与妹妹资质愚钝,不敢说涉猎,只是父亲严加管教,略识得几个字,懂得些许粗浅技艺,不敢污了太后圣听。”
这话回得滴水不漏,既全了礼数,又未露底牌。
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笑道:“过谦了。今日哀家寿辰,心中欢喜,不如你们姐妹便献上一二,也算是为这寿宴添些彩头,如何?”
这便是点名要考较了。
沈清辞与沈清韵对视一眼,心意相通。
沈清辞再次行礼:“太后娘娘厚爱,臣女等敢不从命。臣女不才,愿抚琴一曲,为娘娘贺寿。妹妹清韵,可随琴音作画一幅。”
“哦?琴画合鸣?倒是有趣。”太后显然被勾起了兴趣,“准了。”
内侍早已备好瑶琴与画案。沈清辞端坐琴前,屏息凝神,指尖轻拨,一串清越空灵的琴音便流淌而出。
她弹的并非寻常祝寿的靡靡之音,而是一曲《鹤舞云衢》,曲意高远,既有仙鹤祝寿的祥瑞,又暗含直上青云的志向,琴音时而清越如鹤唳九天,时而舒缓如云卷云舒。
与此同时,沈清韵立于铺开宣纸的画案前,执笔蘸墨,随着姐姐的琴音挥毫泼墨。她下笔极快,姿态灵动,琴音激昂处,笔墨酣畅淋漓;琴音婉转时,笔触细腻柔和。
殿内众人皆被这琴画合一的表演所吸引,暗自惊叹。信王久镇边疆,不想竟将女儿教养得如此出色!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沈清韵也恰好搁笔。
内侍将画作呈至御前。
只见丈二宣纸上,一幅《山河春永图》气势磅礴,远山含翠,近水扬波,春意盎然之间,隐约可见边疆风貌与京城盛景交融,既颂太后恩泽披拂山河,又暗喻家国一统,寓意深远,画技更是精湛。
“好!好一曲《鹤舞云衢》,好一幅《山河春永图》!”皇帝率先抚掌称赞,龙颜大悦,“信王教女有方,当赏!”
太后更是喜笑颜开,连声道:“难得!难得!才情品貌皆是上乘!重重有赏!”
姐妹二人再次叩首谢恩,退回席位。
经过这一番亮相,她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周遭投来的目光已然不同,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惊艳与忌惮。
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中年贵妇笑着开口:"早就听闻信王府的两位郡主才貌双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是..."
她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沈清韵身上:"清韵郡主这画作气势磅礴,倒不像是寻常闺阁女儿的手笔,莫非是得了哪位名师指点?"
这话问得巧妙,看似夸奖,实则暗藏机锋——若承认是名师指点,便有借他人之功的嫌疑;若否认,又显得信王府不够重视女儿的教育。
沈清韵不慌不忙地起身,朝那贵妇行了一礼,笑吟吟道:"谢夫人夸奖。说起来,这作画的功夫,倒真是我父王亲自启蒙的。"
她这话一出,席间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
信王是威震一方的武将,谁能想到他竟会亲自教导女儿作画?
"父王常说,"沈清韵继续道,声音清脆悦耳,"用兵之道与作画之道,其实殊途同归。布局要开阔,下笔要果决,既要把握全局,又要留意细微之处。这画中的山川走势,便是父王教我看沙盘时领悟的。"
她说着,指向画中一处山势:"夫人您看,这山峦的走向,是不是暗合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
那贵妇被问得一怔,仔细端详画作,果然发现其中玄妙。
席间几位懂兵法的老将军也纷纷点头称赞道。
"妙啊!这山势布局,确实暗合兵法!"
"信王真是教女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