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日的晨光带着雨后的清冽,透过博物馆的玻璃门漫进来时,苏清沅正蹲在展柜旁,最后一次检查天青釉梅瓶的射灯角度。指尖隔着玻璃划过釉面的虚影,蝉翼纹在光下细碎如星,连釉下那道极淡的“衍”字,都像是沾了晨光的温度,隐约透出暖意。
“清沅,老专家带了位客人过来,说是特意冲咱们的梅瓶来的。”陆时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轻扬的笑意。他身上穿了件浅灰色的棉麻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还沾着点未洗尽的瓷土痕迹——早上临出门前,两人还在工作室整理待送检的釉料样本。
苏清沅起身时,恰好看见老专家领着一位鬓角染霜的老者朝展位走来。老者身着藏青色中山装,手里握着一支竹制拐杖,目光却自始至终落在展柜里的梅瓶上,脚步虽缓,每一步都像是踩着某种郑重的节拍。
“陈老先生,这位就是苏清沅,还有她的搭档陆时衍。”老专家笑着引荐,“清沅,时衍,这位是陈景明先生,早年在故宫博物院做过青瓷修复,对宋代官窑瓷的研究可是国内顶尖的。”
陈景明微微颔首,视线仍未离开梅瓶,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这釉色……是真的摸到了‘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神韵。尤其是这开片,疏密得宜,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肌理,没有半分刻意雕琢的痕迹。”
苏清沅心中一动,忍不住问道:“陈老先生也研究过宣和年间的青瓷?祖父的批注里,曾提到过一位‘陈前辈’,说他对官窑釉色的还原有独到见解。”
话音刚落,陈景明握着拐杖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她时,眼底泛起细碎的光:“你祖父是苏敬之?”见苏清沅点头,他长叹一声,目光柔和了许多,“当年我和你祖父在景德镇见过一面,他拿着一本《宣和画谱》追着我问釉料配比,性子执拗得很。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的心愿倒是被你们实现了。”
陆时衍递过两杯温水,闻言轻声接话:“祖父的批注里,还记着您当年提点他的‘松柴烧釉、胎土取阳坡’的法子,我们这次烧制梅瓶,正是沿用了这个思路。”
陈景明接过水杯,指尖在杯壁上轻轻摩挲,像是在回忆往事:“敬之当年总说,青瓷的魂不在窑火,在人心。看这梅瓶的釉色,就知道你们俩是真的把心思沉进去了——这可不是光靠手艺就能成的。”他忽然指向梅瓶颈部,“这里是不是藏了个暗纹?我刚才看灯光移动时,好像瞥见一点痕迹。”
苏清沅和陆时衍对视一笑,苏清沅轻声解释:“是刻了个‘衍’字,藏在釉下,算是我们俩的一个小约定。”
“好,好一个约定。”陈景明笑起来,眼角的皱纹舒展开,“传承这事儿,本就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约定。你们守住了敬之的心愿,也守住了这门手艺的根,不容易。”
正说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几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凑到展柜前,对着梅瓶小声惊叹。其中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举着画笔,笔尖在纸上快速勾勒:“老师说这只梅瓶的天青色是‘活’的,今天一看果然没错,釉色里好像藏着一整片雨后的天空。”
“你们是美院的学生?”苏清沅见状,主动走上前问道。
姑娘点头,语气带着雀跃:“我们是陶瓷设计专业的,听说这次展会有宋代官窑风格的新作品,特意赶过来学习。学姐,这梅瓶的釉料是怎么调出来的呀?我试了好多次,都烧不出这种温润的质感。”
陆时衍从展位角落的收纳盒里拿出几张打印好的烧制流程图,分发给几个年轻人:“这是我们调釉、守窑的关键步骤,上面标了胎土的配比和窑火的温度变化,你们可以参考看看。”他指着图上“落霞谷取土”的标注,“胎土要选阳坡深层的黏土,含沙量低,烧出来的胎体才够细腻,能更好地承托釉色。”
苏清沅则拿起旁边的《宣和画谱》复刻本,翻到祖父批注的那一页:“祖父说,天青色的妙处,在于‘淡而不薄,润而不腻’。我们调釉时,在传统配方里加了一点草木灰,烧出来的釉面会多一层莹光感,就像你们说的,像藏了片天空。”
年轻人围着两人问个不停,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偶尔抬头看向梅瓶的目光里,满是发亮的好奇。陈景明站在一旁看着,转头对老专家轻声感慨:“你看,这就是传承的样子——老的带着新的,新的追着老的,手艺才能像窑火一样,代代烧下去。”
日头渐高时,展位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抱着古籍来核对釉色记载的老者,有举着相机记录细节的摄影爱好者,还有牵着孩子、轻声讲解青瓷历史的家长。苏清沅忙着解答疑问,转身时总能看见陆时衍的身影——他要么在帮客人递上介绍手册,要么在整理散落的流程图,目光偶尔扫过来,与她对视时,便会漾开一抹温和的笑。
午后稍闲,两人坐在展厅角落的休息区吃简餐。苏清沅咬了一口三明治,忽然想起早上陈景明的话,忍不住说道:“没想到祖父当年还认识这么厉害的前辈,听陈老先生讲往事,好像能更真切地摸到祖父当年做瓷的心情。”
陆时衍替她擦去嘴角的面包屑,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以后还会有更多人知道你祖父的故事,知道咱们的青瓷。刚才那几个美院学生说,想下周去工作室参观学习,咱们正好可以把祖父的批注本给他们看看,让他们多了解些背后的门道。”
苏清沅点头,看着不远处展柜里的梅瓶。阳光穿过展厅的穹顶,在釉面上投下流动的光斑,那些细碎的开片像是在轻轻呼吸,与展厅里此起彼伏的赞叹声交织在一起。她忽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它是旧影与新声的相逢,是匠心与热爱的传递,就像这只天青釉梅瓶,既藏着祖父的心愿,也盛着他们的时光,还将迎着更多人的目光,继续绽放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