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青釉余温
本书标签: 现代  现代言情 

夜守窑火听瓷语

青釉余温

窑火点燃后,橘红色的光便成了工作室里最亮的星。陆时衍在观察孔旁放了一张小桌,上面摆着祖父留下的测温仪,还有一本摊开的笔记本,每半小时就要记录一次窑温——这是烧瓷人最基本的规矩,多一分火候则釉色焦黑,少一分则开片不匀,半点马虎不得。

苏清沅把泡好的菊花茶端过来,杯底还沉着几粒枸杞,水汽氤氲着飘向窑炉,与炉口散出的热气缠在一起。“陈老先生说,前八个小时要把温度稳在九百摄氏度,让坯体里的水分慢慢蒸发,不然容易开裂。”她看着笔记本上祖父画的窑温曲线,指尖轻轻划过那些泛黄的墨迹,像是在与老人隔空对话。

陆时衍接过茶杯,指尖碰了碰杯壁,温度刚好。“我调了自动控温,但还是得盯着。上次帮美院学生烧小摆件,就是半夜温度跳了十度,有个茶杯的釉面就出了道细纹。”他俯身看向观察孔,炉内的瓷坯已经被火光照得隐约透亮,那些裹着乳青釉料的杯盏,像沉睡在火焰里的玉。

夜色渐深,老宅后院的虫鸣渐渐歇了,只有窑火燃烧的“噼啪”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苏清沅搬了张椅子坐在陆时衍身边,手里捧着那本《汝窑谱》,借着台灯的光慢慢翻。书页间夹着一片干枯的松针,是陈老先生夹进去的,说这是他三十年前在景德镇老松树下捡的,如今也算陪着釉料一起入窑,沾点老窑的灵气。

“你看这段,”苏清沅指着一页,“说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其实是釉料里的铁元素在还原焰里的反应,温度差一度,颜色就差一层。”她抬头时,正看见陆时衍盯着测温仪,眉头微蹙,“怎么了?温度不稳吗?”

“有点跳,”陆时衍调整了一下控温旋钮,“可能是炉内的柴没铺匀。我去添点松柴,你帮我盯着表,到十点半记得喊我。”他起身时,顺手把自己的外套披在苏清沅肩上——夜里的工作室带着窑炉的余温,却也藏着秋凉。

苏清沅裹紧外套,鼻尖萦绕着外套上淡淡的松木香,像极了窑里的松柴味道。她看着陆时衍的身影消失在柴房方向,低头继续翻《汝窑谱》,忽然发现最后一页有一行小字,是用铅笔写的,字迹娟秀:“景明兄,此谱赠你,愿汝窑之火,代代不息。”落款是“苏砚秋”——是祖父的名字。

原来这本谱子,本就是祖父送给陈老先生的。苏清沅心里一暖,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字,仿佛能看见年轻时的祖父和陈老先生,在窑炉前一起翻谱子、论釉色的样子。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陆时衍抱着一捆松柴回来,额角带着薄汗,“十点半了,该记录窑温了。”

苏清沅把谱子递给他,指着最后一页的小字:“你看,这是祖父写的。原来这本谱子,本来就是咱们家的。”

陆时衍凑过来,看清那行字时,眼睛亮了亮。他放下松柴,坐在苏清沅身边,指尖轻轻拂过字迹:“难怪陈老先生说,这次借谱子给咱们,是‘物归原主’。祖父和他,倒是把这青瓷的缘分,系了一辈子。”

两人并肩坐着,一边记录窑温,一边聊着祖父的往事。苏清沅说起小时候,祖父总把她抱在膝头,教她认釉色,说“青釉是瓷的魂,要像待朋友一样待它”;陆时衍则想起第一次跟着苏清沅来老宅,祖父握着他的手教他揉泥,说“做瓷要心稳,做人也要心稳”。

不知不觉间,窗外泛起了鱼肚白,窑火的颜色也从橘红变成了浅蓝——那是温度升到一千两百度的信号,也是釉料开始融化的征兆。苏清沅靠在陆时衍肩上,眼皮有些沉,却舍不得睡,“你看观察孔里,釉料好像开始流了,是不是快出‘釉泪’了?”

陆时衍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炉内的迷你梅瓶上,釉料正沿着坯体缓缓垂流,在瓶底聚成小小的圆弧,像眼泪凝结的样子。“快了,”他声音放得很轻,怕扰了这窑火里的“瓷语”,“再等六个小时,温度降到八百摄氏度,就能停火了。”

苏清沅点点头,鼻尖蹭了蹭他的肩膀,带着困意笑道:“以前总觉得守窑火是件枯燥的事,现在倒觉得,陪着窑火等天亮,也挺好的。”

陆时衍低头看她,晨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脸上,柔和得像窑里的釉色。他伸手把她往怀里带了带,声音里满是温柔:“以后每一次烧窑,我都陪你守。等这炉瓷出窑了,咱们把那个迷你梅瓶,送给陈老先生,就当是……替祖父和他,续上这青瓷的缘分。”

窑火依旧在燃烧,浅蓝色的火焰映着两人的身影,也映着那些待出窑的瓷坯。窗外的天渐渐亮透,像极了《汝窑谱》里写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而炉内的青釉,正在火焰里慢慢酝酿着属于它的颜色——那是传承的颜色,也是希望的颜色。

上一章 窑火重燃时的期许 青釉余温最新章节 下一章 晨光里的釉色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