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青釉余温
本书标签: 现代  现代言情 

窑火重燃的约定

青釉余温

展会结束后的第一缕晨光,是被窑场旁老樟树的鸟鸣叫醒的。苏清沅抱着那只刻着“传承”的青瓷杯推开工作室门时,陆时衍已经在整理展会记录了——摊开的笔记本上,除了参观者的留言,还画着几幅简易的窑炉结构图,旁边用红笔标注着“改进进风口,稳定夜窑温度”。

“醒这么早?”苏清沅把茶杯放在桌上,杯底与木桌碰撞的轻响,像极了当年祖父整理瓷坯时的节奏。陆时衍抬头,指尖点了点笔记本上的红笔痕迹:“昨天学生问能不能体验守窑火,我想着把老窑炉修一修,既能让他们感受古法烧瓷,也能试试改进后的控温方法。”

话音刚落,院门外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陈老先生背着半袋紫金土走进来,土袋上还沾着晨露,他把袋子放在墙角,拿起桌上的茶杯摸了摸:“釉面凉透了?正好,今天咱们把那批新采的紫金土筛筛,试试能不能调出更接近‘雨过天青’的釉色。”

三人分工极快。苏清沅负责清洗紫金土——她坐在老井旁,把土块放进竹筛里,用井水细细冲洗,泥浆顺着筛眼往下淌,在青石板上积成浅浅的褐色水痕,像极了祖父旧照片里窑场的模样。陆时衍则蹲在窑炉边,手里拿着扳手调整进风口,偶尔抬头喊一句:“清沅,帮我递一下卷尺,我量量烟道的高度。”陈老先生坐在藤椅上,戴着老花镜分拣釉料,时不时从口袋里摸出个小本子记两句,本子的纸页已经泛黄,是当年和苏清沅祖父一起用的那本。

“当年筛土可比现在费劲多了,”陈老先生忽然开口,手指捻起一点紫金土对着光看,“没有现在的竹筛细,全靠手搓,搓到土粒比面粉还细,才能用来配釉。你祖父总说,土不细,釉就不润,就像人心不诚,烧不出好瓷。”苏清沅停下手里的活,看着筛子里渐渐变细的土末,忽然想起整理祖父遗物时,那只磨出包浆的土筛——原来有些习惯,早就在时光里悄悄传了下来。

正午刚过,几个学生就背着书包来了。领头的女生手里还提着一篮新鲜的橘子,说是自家树上结的,要给大家当点心。“陆哥,苏姐姐,我们能帮忙筛土吗?”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指着竹筛,眼睛亮得像展会那天看到青瓷时的模样。陆时衍笑着把扳手递给他们:“别急,先帮我把窑炉里的旧耐火砖搬出来,咱们一步步来。”

学生们的热情像添了柴的窑火,转眼就蔓延开来。有人搬砖,有人帮着分拣釉料,还有人围着陈老先生,听他讲当年找紫金土的故事。“那时候山上没路,我们背着筐子往上爬,脚被石头磨破了,就用野草裹一裹,”陈老先生指着远处的山,“直到看见那片紫红色的土,才知道没白跑——好土会发光,就像好瓷会说话。”

傍晚时分,第一批筛好的紫金土终于晾在了竹席上,夕阳把土末染成了暖金色。陆时衍拿出早就画好的烧窑计划,贴在工作室的墙上:“下周六开始装窑,咱们烧一炉小茶杯,让大家都体验一下守窑火。”学生们凑过来,在计划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和当年祖父在窑记上写字的声音重叠在一起。

苏清沅捧着那只“传承”杯,走到窑炉边。炉壁上还留着上一炉窑火的痕迹,黑色的烟渍像年轮,刻着一代又一代的坚守。她忽然想起展会那天,陈老先生说“以后这担子就交给你们了”,原来传承从不是独自前行,而是有人递过火种,有人添上柴火,有人围炉倾听。

“清沅,过来尝尝我泡的菊花茶。”陈老先生的声音从藤椅那边传来。苏清沅走过去,接过茶杯——茶水里飘着的菊花,和展会上那个干枯的菊花瓣相框里的,一模一样。“这是去年采的,晾干了存着,”陈老先生喝了一口茶,“等烧窑那天,咱们再泡上一壶,就像我和你祖父当年一样。”

陆时衍走过来,手里拿着两块刚拉好的坯:“我试了试新的拉坯手法,你们看看怎么样?”苏清沅和陈老先生凑过去,只见坯体轻薄均匀,在夕阳下透着淡淡的光。“好瓷坯会呼吸,”陈老先生摸了摸坯体,“这手艺,你算练出来了。”

晚风又吹过工作室,晾着的紫金土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墙上的烧窑计划在灯光下格外清晰。苏清沅看着身边的人——陈老先生的笑容里满是欣慰,陆时衍的眼里闪着期待,学生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烧窑那天的细节。她忽然觉得,窑火从来都没有熄灭过,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不同人的心里燃烧着。

“下周六,咱们一起守窑火。”苏清沅轻声说,声音里满是笃定。

“好!”所有人的回答,像投入窑炉的柴火,带着温暖的力量,在夜色里轻轻回响。

上一章 青瓷展里的时光回响 青釉余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守夜窑火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