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青釉余温
本书标签: 现代  现代言情 

守夜窑火映初心

青釉余温

周六的清晨,天还没亮透,工作室的灯就亮了。苏清沅踩着露水走进窑场时,陆时衍已经把装窑用的匣钵摆得整整齐齐,每个匣钵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学生体验款茶杯”“陈老先生定制盏”“试釉小碟”,字迹工整得像提前画好的釉线。

“匣钵都检查过了,没有裂纹。”陆时衍递过来一副手套,指尖沾着点窑灰,“刚把昨天拉好的坯装进去,你再看看釉色匀不匀。”苏清沅戴上手套,轻轻掀开一个匣钵——里面的小茶杯釉面莹润,淡青色像蒙着一层薄雾,正是她和陈老先生反复调试的“雨过天青”色。“比上次的釉色更透了,”她笑着点头,“紫金土没白筛。”

没过多久,陈老先生就提着一个竹篮来了,里面装着馒头和咸菜,还有一个保温壶。“守窑火耗体力,先垫垫肚子。”他把馒头分给大家,自己拿着一个,坐在窑炉边的石头上啃,“当年我和你祖父守窑,就带两个红薯,冻得啃不动,也舍不得扔。”学生们围过来,一边吃馒头,一边听他讲旧时光,晨光透过窑场的树枝,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融融的。

装窑的活儿比想象中更细致。陆时衍负责把匣钵搬进窑炉,按大小和受热程度排好;苏清沅拿着小刷子,给窑壁的缝隙刷上耐火泥;学生们则轮流递工具,偶尔帮着扶稳匣钵,生怕出一点差错。“窑炉里的位置很讲究,”陈老先生站在窑口指挥,“上层离火近,适合烧薄坯;下层温度稳,放厚一点的盏。你们记着,烧瓷和待人一样,得因材施教。”

直到正午,最后一个匣钵才放进窑炉。陆时衍封上窑门,点燃了第一把柴火——干燥的松木“噼啪”作响,火苗从窑口窜出来,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接下来就是守窑了,”他看了看表,“每隔一小时测一次温度,夜里要格外留意,不能让火灭了,也不能让温度太高。”

学生们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要值第一班。苏清沅把测温仪交给领头的女生,仔细教她怎么看指针:“指针到一千度时,记得往窑里添半捆柴;要是超过一千两百度,就把进风口关小一点。有问题随时喊我们。”女生点点头,抱着测温仪守在窑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窑口的火苗,像守护着什么珍宝。

傍晚时分,温度渐渐升到了八百度。陆时衍换了班,坐在窑炉旁添柴,苏清沅则坐在一旁,整理着祖父留下的窑记。“你看,祖父这里写着,‘遇南风夜,需减柴三分’,”她指着笔记上的字,“今天夜里可能会刮南风,咱们得多留意。”陆时衍顺着她的手指看去,笔记上的字迹有些模糊,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仿佛祖父就坐在旁边,轻声提醒着。

夜深了,学生们大多去休息了,只剩下苏清沅、陆时衍和陈老先生守在窑边。窑火映着三人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陈老先生煮了一壶菊花茶,茶杯还是那只刻着“传承”的青瓷杯,茶水冒着热气,混着窑火的温度,暖了整个夜晚。“你们知道吗,”陈老先生喝了口茶,“当年烧第一窑汝瓷时,也是这样的夜晚,刮着南风,我和你祖父轮流守着,生怕出一点错。”

“后来呢?”苏清沅轻声问。“后来呀,”陈老先生笑了,“温度刚好,烧出的瓷釉色漂亮,你祖父抱着瓷碗,高兴得像个孩子。”他的声音很轻,却像窑火一样,温暖了整个夜晚。陆时衍添了把柴,火苗又窜高了些,照亮了苏清沅眼里的光——她忽然明白,守窑火守的不只是温度,更是一份期待,一份传承。

凌晨三点,温度终于稳定在了一千两百度。苏清沅拿着测温仪,看着指针一动不动,心里满是欢喜。“温度正好,”她抬头对陆时衍说,“再烧两个小时,就能停火了。”陆时衍点点头,伸手擦了擦她脸上的窑灰,笑着说:“看你,都成小花猫了。”苏清沅也笑了,伸手回擦他的脸,两人的指尖碰在一起,像窑里的瓷坯,透着淡淡的暖意。

天快亮时,陈老先生醒了,走到窑边,听着里面柴火的声音,满意地点点头:“火候到了,等着开窑吧。”学生们也陆续醒来,围在窑边,眼里满是期待。苏清沅看着身边的人,看着跳动的窑火,忽然觉得,这一夜的坚守,比任何时候都有意义——窑火里烧的不只是瓷,还有一代代人的初心,一份份温暖的约定。

晨光终于漫过窑场的院墙,落在窑炉上。陆时衍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准备停火,明天开窑。”所有人都欢呼起来,声音里满是喜悦。苏清沅捧着那只“传承”杯,喝了一口剩下的菊花茶,茶水还是暖的,像窑火的余温,像身边人的陪伴,像这份永远不会熄灭的传承。

她知道,等明天开窑,一定会看到满窑的“雨过天青”,一定会听到更多欢喜的声音,而这份守窑火的记忆,会像釉色一样,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上一章 窑火重燃的约定 青釉余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开窑日的雨过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