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小组在王姝予负气离开后,非但没有散伙,反而在一种微妙的“破而后立”中,凝聚出更强的向心力。张桂源主动揽过了更多文献梳理工作,左奇函和陈浚铭利用人脉搜集最新行业案例,效率惊人。
真正的挑战,来自第一次模拟答辩。
学校为了选拔最优秀的队伍参加市赛,组织了严格的内部评审。评审团由校领导和经济教研组的资深教师组成,杨校长也在列。会议室内气氛严肃,空气仿佛都凝滞了。
按照抽签顺序,杨博文他们小组排在第三位出场。前面两支队伍表现中规中矩,模型框架传统,回答提问时也略显照本宣科。评审席上,几位老师的表情平淡,杨校长更是看不出喜怒。
“下面,请高三(一)班杨博文小组进行陈述。”
杨博文作为主陈述人,从容起身。他逻辑清晰,气场沉稳,将团队的研究背景和核心框架娓娓道来。当他讲到团队引入的“算法推荐对劳动力市场匹配的异化影响”这一创新点时,评审席上几位老师的眉头挑了起来,显然被这个大胆的切入点吸引了。
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经济教研组的组长,一位以严谨和挑剔著称的老教师,率先发难,问题直指模型的风险:“你们这个‘异化影响’的变量设定,是否过于主观?如何量化?传统的效用理论框架如何包容这种近乎‘非理性’的假设?”
这个问题极为尖锐,直击要害。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左奇函等人都不由得捏了把汗。这问题显然是针对简隋音提出的核心创新点。
杨博文正准备开口回应,简隋音却轻轻拉了一下他的衣角,随即站了起来。她的动作很轻,却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老师,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可以吗?”她的声音清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镇定。
杨博文微微颔首,信任地将舞台交给她。
简隋音面向评审席,目光平静地迎向那位提问的老师:“感谢老师的提问。我们认为,算法的‘异化’并非否定理性假设,而是揭示了在信息过载和认知捷径下,个体理性追求的‘局部最优’可能与宏观层面的‘整体最优’产生背离。我们尝试用量化行为经济学中的‘选择架构’理论和平台用户粘性数据来构建代理变量……”
她不卑不亢,引经据典,用清晰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将那个看似“主观”的概念,层层剖析,变得可衡量、可论证。她甚至列举了近期几个知名平台的实际案例,来佐证其模型的现实解释力。
她的回答不仅化解了质疑,更展现了一种超越课本的、令人惊艳的学术敏锐度和知识广度。原本有些挑剔的老教师,眼中渐渐露出了欣赏的光芒。
接着,其他评委也纷纷提问,问题涉及模型的各个细节。令人惊讶的是,无论是数据来源、统计方法,还是政策含义,简隋音都能迅速回应,与杨博文、张桂源配合默契,应对自如。她不再是那个沉默的冰山,而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闪耀着自信而夺目的光彩。
杨博文在一旁看着她,目光中的欣赏几乎要满溢出来。他知道她优秀,却没想到她在这样的高压场合下,能如此锋芒毕露,镇定自若。
答辩结束,评审席上短暂沉默后,响起了掌声。杨校长看着台上并肩而立的儿子和那个清冷的女孩,脸上露出了难以捉摸的深沉表情。
结果毫无悬念,他们小组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内部评审的第一名,赢得了代表学校参加市赛的资格。
从会议室出来,大家都难掩兴奋。张桂源用力拍着杨博文的肩膀:“博文,隋音,你俩刚才太帅了!简直是绝杀!”
左奇函也笑着调侃:“看来咱们这‘第五序列’,真要成了。”
陈浚铭更是欢呼:“必须庆祝!我请客!”
杨博文笑着应对兄弟们的起哄,目光却始终落在稍远处的简隋音身上。她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微微扬起的嘴角和发亮的眼眸,泄露了她内心的愉悦。
他走到她身边,低声说:“刚才很棒。”
简隋音抬眼看他,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洒在她脸上,柔和了冰冷的线条。“是我们很棒。”她纠正道,特意强调了“我们”。
这个小小的纠正,让杨博文的心像被羽毛轻轻拂过。他看着她,忽然觉得,这座冰山,似乎真的开始融化了,露出底下坚韧而迷人的内核。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走廊的另一端,王姝予正冷冷地看着被众人簇拥的简隋音,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简隋音越是耀眼,就越发衬托出她的黯然失色。一种混合着嫉妒和不甘的情绪,在她心中疯狂滋长。
(第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