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城市的老街区迎来了翻新工程,青石板路被重新铺整,爬满藤蔓的老墙被细心修缮,唯独街角那家“老周木匠铺”依旧保持着原貌——深褐色的木门,磨损的门槛,窗户上挂着褪色的蓝布帘,门口摆放着几张半成品的木椅,散发着淡淡的原木清香。
苏晴的大学非遗调研项目恰好选中了老街区的传统手艺,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家木匠铺。“林野哥,李雪姐,你们知道吗?老周木匠铺已经开了六十年了,周爷爷是市里最后的老木匠之一,他做的木椅又结实又好看,据说还上过非遗展呢!”周末见面时,苏晴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年轻木匠正专注地刨着木头,身后的货架上摆满了精致的木作。
李雪放下手里的花剪,眼里带着兴趣:“我正好想给花店做一批原木花器,要是能请周爷爷帮忙设计,肯定很特别。”
林野笑着点头:“正好周末有空,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人约定好周六上午前往老木匠铺。出发前,林野特意检查了手机,“共情守护”的雏菊图标安静地躺在屏幕上,这段时间没有任何规则波动提示,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非遗调研,却没料到,一场关于“传承”的规则场景正悄然等待着他们。
老街区的翻新工程让这里多了几分热闹,游客和本地居民穿梭在巷子里,打卡着各式老店铺。老周木匠铺却格外安静,推开木门时,依旧是熟悉的“吱呀”声,铺子里弥漫着原木、刨花和蜂蜡混合的味道,与记忆中老邮局的尘封气息不同,这里的味道温暖而踏实。
铺子里光线有些暗,角落里堆着整齐的木材,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刨子、凿子、墨斗,有些工具的木柄已经被磨得发亮,透着岁月的痕迹。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工作台前,戴着老花镜,专注地打磨着一块木板,正是照片里的老木匠周德山。
“周爷爷,您好!”苏晴轻声走上前,递上自己的调研问卷,“我是A大非遗调研小组的学生,想跟您了解一下传统木作手艺。”
周爷爷抬起头,眼神有些浑浊,看了苏晴半晌才缓缓开口:“手艺?没人学咯……”他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落寞,“年轻人都觉得这行又苦又累,赚不到钱,我的徒弟们,一个个都走了。”
李雪环顾着铺子里的木作,目光落在墙角一张未完成的木椅上——椅背上雕刻着精致的雏菊图案,线条流畅,却在最关键的扶手处停了工,木头的切口还很新鲜。“周爷爷,这张椅子是您最近做的吗?真好看。”
提到木椅,周爷爷的眼神亮了几分,伸手抚摸着椅面:“这是给我小徒弟做的出师礼。他当年最喜欢雏菊,我说等他学会了全套手艺,就送他一张刻满雏菊的木椅……可他没等学会,就跟着父母去外地打工了,再也没回来。”
他的声音里满是遗憾,手指在雏菊雕刻上轻轻摩挲,像是在触碰一件稀世珍宝。林野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屏幕上弹出黄色预警:【检测到规则波动,类型:传承执念。场景名称:“老周木匠铺”。核心规则:进入者将陷入“手艺循环”,重复体验学习木作的过程,若无法帮制定者完成传承心愿,将被执念绑定,永远留在铺中“传承手艺”。规则本质:对传统手艺失传的恐惧与对徒弟的牵挂形成的能量场,制定者无意识将自身执念融入木作。情绪锚点:工作台抽屉里,周爷爷给徒弟的手艺笔记。】
“传承执念?”林野心里一动,这是继时间、情绪、承诺之后,又一种全新的规则类型。他悄悄给李雪和苏晴使了个眼色,两人立刻会意,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铺内的情况。
苏晴继续和周爷爷聊天,试图了解更多信息:“周爷爷,您的徒弟现在还联系吗?他是不是也很喜欢木作?”
周爷爷摇了摇头,眼神再次变得浑浊:“联系不上了。他走的时候说,等赚够了钱就回来学完剩下的手艺,可这一等,就是二十年……”他突然站起来,抓起工作台上的刨子,用力刨向一块木材,动作机械而僵硬,“学手艺,要心稳,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铺子里的光线突然暗了下来,窗外的热闹声瞬间消失,墙上的工具开始轻轻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是在呼应周爷爷的动作。林野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包裹着自己,脑海里突然涌入大量木作知识——刨木的角度、雕刻的力度、墨线的画法,仿佛这些手艺已经刻进了他的骨髓里,催促着他拿起工具,重复木作的过程。
“别被规则影响!”李雪迅速掏出晒干的雏菊花瓣,分给林野和苏晴,“这是传承执念形成的循环,一旦开始动手,就会陷入无限重复。”
苏晴握紧花瓣,头晕目眩的感觉渐渐消散,她看着周爷爷机械地刨着木头,眼眶红了:“周爷爷太可怜了,他不是不想放弃,是舍不得这门手艺,更舍不得那个没回来的徒弟。”
林野激活“共情守护”功能,屏幕上弹出详细信息:【制定者:周德山(76岁),第三代木作传承人,因传统手艺无人继承、徒弟半途离开,陷入深度执念,无意识激活“传承碎片”,创造“老周木匠铺”场景。场景循环:进入者将重复学习木作基础工序,直至“学会”所有手艺,但因缺少核心技巧,永远无法完成作品。情绪锚点:工作台左侧抽屉,1998年周爷爷写给徒弟的手艺笔记,记录着木作核心技艺与对徒弟的期望。】
“核心技巧在笔记里。”林野悄悄走向工作台,周爷爷依旧专注地刨着木头,对周围的动静毫无察觉。抽屉没有上锁,轻轻一拉就开了,里面放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木作于心,传承于行”,右下角画着一朵小小的雏菊,和周爷爷雕刻在椅背上的图案一模一样。
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木作技艺:刨木的力度要“轻三分,稳七分”,雕刻的线条要“随木纹走,顺心意动”,上蜂蜡要“薄而匀,待木吸”,每一页都标注着详细的图解,有些地方还画着可爱的小雏菊,显然是周爷爷特意为徒弟准备的。
最后一页没有技艺记录,只有一段字迹略显潦草的话:“小远,木作不只是谋生的手艺,更是安心的本事。你性子急,却有灵气,我相信你终会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守住一间铺子,而是把木作里的踏实、耐心,融进日子里。若你回来,我还在这儿教你;若你不回,愿你走到哪儿,都能带着这份踏实。”
落款日期是1998年6月15日——正是苏晴照片里那个年轻徒弟离开的日子。
“小远……”林野轻声念出名字,脑海里突然涌入一段记忆碎片: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跟着周爷爷学刨木头,手指被木刺扎破也不喊疼,眼里满是对木作的热爱;后来少年拿着一张火车票,红着眼眶对周爷爷说:“师傅,我爸妈让我去外地打工,赚了钱我就回来,继续跟您学手艺!”周爷爷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工具和一些生活费,千叮咛万嘱咐:“照顾好自己,手艺别丢了。”
这是周爷爷和徒弟小远的记忆。林野合起笔记本,心里满是感慨——周爷爷的执念,从来不是非要小远回来继承铺子,而是怕这门手艺里的踏实与耐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消失;怕那个曾经热爱木作的少年,在现实的奔波中,弄丢了最初的自己。
“林野哥,你看!”苏晴突然指向门口,只见一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磨损的木盒,眼神复杂地看着铺子里的一切。他的眉眼间,和记忆碎片里的少年有几分相似。
周爷爷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停下手里的刨子,缓缓抬起头,看向门口的男人:“小远?”
中年男人浑身一震,眼眶瞬间红了,他快步走到周爷爷面前,哽咽着说:“师傅,我回来了。”
男人正是周远,离开老街区后,他在外地做了生意,虽然赚了钱,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些年,他一直把师傅送的工具盒带在身边,偶尔会拿出来看看,想起当年跟着师傅学木作的日子,心里满是遗憾。这次老街区翻新,他特意回来看看,没想到真的找到了师傅和这家木匠铺。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周爷爷的手颤抖着,想去碰周远的脸,却又缩了回来,“你……你还愿意学木作吗?我还以为你早就忘了。”
“没忘,从来没忘。”周远打开木盒,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当年周爷爷送他的刨子和凿子,虽然有些生锈,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师傅,这些年我一直带着它们,生意再忙,也会拿出来磨一磨。我总想着,等稳定了就回来,可一忙就忙到了现在。”他看向墙角那张未完成的木椅,“这是您给我做的出师礼吗?椅背上的雏菊,还是我当年最喜欢的样子。”
周爷爷点点头,泪水从眼角滑落:“我以为你不会回来了,这张椅子,我做了二十年,总想着等你回来,亲手把它做完。”
铺子里的光线突然变得明亮起来,墙上晃动的工具停止了声响,空气中的原木清香变得愈发浓郁。林野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传承碎片”的能量波动从强烈逐渐变得柔和,屏幕上弹出074号的消息:“传承不是固守,而是流动的温暖与坚持。手艺会过时,但木作里的匠心、师徒间的情谊,会随着时光延续,成为照亮生活的光。”
“师傅,让我来完成它吧。”周远拿起工作台上的刻刀,走到木椅前,眼神专注而坚定。他的动作有些生疏,却带着熟悉的节奏,显然这些年从未真正放下过木作。
周爷爷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刻雏菊要顺着木纹,力道要匀,花瓣的弧度要自然……”他的声音不再沙哑,眼神也变得清亮,像是找回了丢失多年的珍宝。
林野、苏晴和李雪悄悄退到门口,看着师徒俩专注的身影,心里满是温暖。李雪笑着说:“我突然有个想法,把我的花店和木作结合起来,让周爷爷和小远师傅做一些原木花器,我来卖花,这样既能推广传统木作,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踏实的温暖。”
“这个主意好!”苏晴立刻附和,“我们的非遗调研也可以重点宣传木匠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木作,说不定还能吸引到新的传承人呢!”
林野点点头,激活手机的“共情守护”功能,屏幕上弹出新的提示:【传承碎片已激活,“共情守护”功能升级为“匠心传递”,可感知传统手艺中的精神内核,帮助执念者完成技艺传承,让匠心与温暖延续。】
师徒俩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那张木椅。周远小心翼翼地给木椅上蜂蜡,蜂蜡融化后,原木的纹理愈发清晰,椅背上的雏菊仿佛活了过来,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师傅,您看,完成了。”
周爷爷抚摸着光滑的椅面,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比我当年做得还好。小远,这门手艺,现在传给你了。”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是一枚木质的雏菊徽章,“这是我们木匠铺的传承徽章,当年我师傅传给我,现在我传给你。记住,木作于心,传承于行,不管以后怎么样,都要守住这份踏实。”
周远接过徽章,郑重地戴在胸前:“师傅,我记住了。以后我就在老街区开一家木作工作室,一边做木作,一边教徒弟,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木作。”
就在这时,铺子里的规则波动彻底消失,场景的边界悄然散去。林野知道,这场关于“传承”的执念,终于在师徒重逢与手艺延续中,得到了圆满的化解。
离开木匠铺时,天色已经傍晚,老街区的灯笼亮起,暖黄的光线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三人的身影。苏晴拿着周爷爷和周远签名的木作书签,兴奋地说:“我们的调研项目肯定能拿奖!我还要把木匠铺的故事写成文章,让更多人知道。”
李雪已经和周远约定好,下周开始合作设计原木花器,“我要做一系列‘雏菊木语’花器,把木作的匠心和鲜花的温柔结合起来。”
林野看着手里的笔记本,封面上的“木作于心,传承于行”格外醒目。他想起074号的话,突然明白,传承从来不是单一的手艺传递,而是精神的延续,是温暖的接力——周爷爷把匠心传给周远,周远会把它传给更多人;074号把守护的信念传给自己,自己又把这份温暖传递给遇到的每一个人。
日子在忙碌而充实中度过。周远的木作工作室很快开了起来,就在老周木匠铺的隔壁,门口挂着“匠心传承”的木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苏晴的非遗调研项目获得了校级一等奖,她的文章被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老周木匠铺的故事;李雪的“雏菊木语”花器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原木的质感搭配新鲜的花朵,成了老街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林野依旧过着平凡的生活,只是多了一个习惯——每个月都会去一次木匠铺,跟着周爷爷和周远学做木作。他学得不快,手指常常被木刺扎破,但每次看到自己亲手做的小木盒、木勺,心里都满是成就感。周爷爷总说:“小野,你有耐心,适合做木作。”林野知道,这是木作教会他的道理,也是074号传承给他的信念——踏实、耐心、坚守初心。
初夏的一天,林野正在木匠铺里打磨一个木花瓶,手机突然弹出一张照片:照片里,周爷爷和周远正在教一群年轻人做木作,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笑容;照片的背景里,李雪的花店里摆满了原木花器,苏晴正在给游客介绍木作文化;照片的角落,依旧是那个熟悉的074号符号,旁边多了一行小字:“传承不息,守护不止。”
林野抬起头,看向窗外——老街区的阳光正好,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木匠铺里传来刨木的“沙沙”声,花店里飘来阵阵花香,一切都那么平凡,却又那么珍贵。他知道,074号的传承从未停止,那些关于规则、守护、共情与传承的故事,也从未真正结束。
手机里的雏菊图标,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芒,像是在诉说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打破规则的能力,而是守住初心的坚持;最长久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不变的形式,而是温暖与匠心的代代延续。
周远拿着刚做好的木花器走过来,笑着说:“林野,这个送给你,搭配李雪姐的雏菊正好。”
林野接过木花器,指尖触到光滑的原木表面,感受到里面蕴含的温暖与匠心。他看向铺子里忙碌的身影,看向窗外热闹的老街区,突然明白,这场跨越规则世界的冒险,最终的归宿不是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而是做一个平凡的守护者——在日常的点滴中,传递温暖,延续匠心,守护那些值得被珍视的人与事。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线透过木匠铺的窗户,洒在工作台上,照亮了那些刻满雏菊的木作,也照亮了林野脸上的笑容。
故事,依旧未完待续……但这一次,是属于匠心与传承的,温暖而长久的延续。而林野,会带着074号的信念,带着木作里的踏实与耐心,在平凡的生活里,继续做一名“规则守护者”,让温暖与传承,永远流淌在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