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言情  架空历史 

学堂遇瓶颈,清沅破陈规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西南边境的风波渐平,封地的启智学堂却正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萧清沅身着素色布裙,站在学堂后院的工坊里,看着学生们围着改良后的织布机忙碌,脸上满是欣慰。可这份欣慰,很快就被前厅传来的争执声打破。

“萧先生,办学堂是为了让孩子读书明理,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你让他们整日下田劳作、摆弄这些锛凿斧锯,成何体统?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乡绅周德昌拍着桌子,语气激动。他身后跟着几位同样面色不悦的乡绅,都是封地内颇有声望的人物。

萧清沅快步走进前厅,神色平静:“周乡绅,我开设技学,并非让学生放弃圣贤之学,而是要让他们‘知行合一’。读书明理固然重要,但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同样是立身之本。”

“哼,立身之本?”周德昌嗤笑一声,“这些工匠技艺,不过是下九流的营生,怎能与圣贤之学相提并论?我家孙儿本是读书的好苗子,如今整日跟着你摆弄农具,笔墨都快生疏了!”

其他乡绅也纷纷附和:“萧先生,我们送孩子来学堂,是希望他们能成为读书人,而非农夫、工匠!你这样做,有失读书人体面!”

萧清沅耐心解释:“各位乡绅,我开设的是‘蒙学+技学’双轨模式,蒙学的课业从未落下。学生们上午读书识字、学习圣贤道理,下午才进入工坊或田间,学习农桑技艺。这样既能让他们明事理,又能让他们掌握实用技能,将来无论是否考取功名,都能有一条生路。”

可乡绅们根本听不进去,他们固执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技学只会让孩子变得“市侩功利”。周德昌最后撂下狠话:“萧先生,若你执意不改,我们便只能让孩子退学,另寻学堂!”

乡绅们拂袖而去,留下萧清沅独自站在厅中,心中满是委屈与迷茫。她推行“实践教学”,本是想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却没想到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

更让她头疼的是,随着启智学堂的名声越来越大,外地慕名而来的学子日益增多,原本就不算宽敞的学堂变得拥挤不堪,桌椅、书籍、工具等物资也出现了短缺。她曾向地方官府申请拨款,却因乡绅们的暗中阻挠,迟迟没有回音。

萧清沅回到家中,向父母倾诉了自己的困境。林晚看着女儿愁眉不展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她轻轻拍了拍女儿的手:“清沅,你娘当年推广高产作物、兴办启智学堂时,也遭遇了无数阻碍,甚至被人嘲讽为‘异域妖术’。但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是为了百姓好,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萧景渊也说道:“乡绅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固守旧观念,不了解实践教学的益处。我们不必强求他们立刻理解,不如用事实说话。至于物资短缺,官府拨款不成,我们可以另想办法。”

在父母的鼓励下,萧清沅重新振作起来。她想起母亲当年推广新政时,曾得到商人们的支持。如今封地的商业日益繁荣,不少商户都是新政的受益者,或许他们愿意捐资助学。

萧清沅当即拜访了封地内的几位大商户,包括当年跟随周老板经商的几位老伙计。她向商户们详细介绍了学堂的困境与“实践教学”的好处,承诺将来学堂的毕业生,优先为他们的工坊提供技术支持。

商户们对萧清沅的理念十分认同,他们大多出身寒门,深知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加上萧景渊与林晚多年来的威望,商户们纷纷慷慨解囊,不仅捐赠了大量钱财,还送来桌椅、工具、布料等物资。

有了商户的支持,萧清沅立刻着手扩建学堂。她在学堂西侧买下一片空地,新建了两座教学楼和一座大型工坊,还开辟了专门的实践田。同时,她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增设了“实践考核”环节,将学生的农桑产量、工匠作品质量纳入考核范围,与读书成绩同等重要。

为了让乡绅们看到实践教学的成效,萧清沅组织了一场“学堂成果展”,邀请封地内的乡绅、百姓前来参观。成果展上,学生们不仅展示了工整的书法、流利的背诵,还展出了自己种植的高产作物、制作的精美农具与布匹。

一位老农看着学生们种植的玉米,惊叹道:“这玉米长得比我种的还壮实!穗子这么大,产量肯定不低!”

一位布商拿起学生们织的布,连连称赞:“这布质地细密,色泽鲜亮,比市面上的普通布质量还好!”

周德昌的孙儿也上前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曲辕犁,自豪地说:“祖父,这是我按照萧先生教的方法制作的,比家里的旧犁轻便多了,耕种效率能提高一倍!”

看着眼前的成果,乡绅们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周德昌看着孙儿眼中的自豪与自信,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功名,苦读多年却一无所获,如今反倒不如孙儿掌握一技之长来得实在。

“萧先生,是老夫固执了。”周德昌走上前,向萧清沅拱手道歉,“你推行的实践教学,确实是为了孩子好。老夫在此向你赔罪,以后定会全力支持学堂的建设。”

其他乡绅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捐赠钱财,有的捐献土地,还有的主动提出要为学堂聘请工匠师傅。

萧清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坚持没有白费。这场风波,不仅让她成功突破了陈规的束缚,还让更多人理解了“技学兴邦”的理念。

此后,启智学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愈发成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懂道理又有技艺的人才。有的学生成为了优秀的工匠,改良的农具与手工艺品畅销各地;有的学生成为了农桑能手,将高产作物与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到了周边州县;还有的学生考取了功名,将实践教学的理念带到了朝堂之上。

萧景渊与林晚看着女儿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心中满是骄傲。他们知道,自己的理念与情怀,正在通过儿女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这薪火不灭的传承,正是大胤盛世能够长久延续的根本保障。

上一章 父女赴边庭,智解难民危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京城传急讯,老友再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