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胤景兴三十年,春和景明。国子监的年轻史官沈砚,背着行囊,踏上了前往封地的路途。他奉诏编撰《文忠公林惠德夫人合传》,为了搜集最详实的史料,他决定亲自走访萧景渊与林晚生活过的地方,倾听亲历者的讲述。
沈砚自幼便对这两位开创盛世的先贤心怀敬仰,家中珍藏的《大胤新政纪事》被他翻得卷边。如今能亲赴实地探寻,他心中满是激动与敬畏。
历经数日跋涉,沈砚终于抵达封地田庄。春日的田庄,桃李盛开,田间的麦苗青翠欲滴,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他沿着田埂缓步前行,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田间劳作,便上前躬身行礼:“老丈您好,晚辈沈砚,来自京城国子监,特来寻访文忠公与惠德夫人的事迹。”
老者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你说的是安国公与永宁夫人吧?我可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当年还见过他们呢!”老者名叫李顺,今年已有八十高龄,是田庄里为数不多见过萧景渊与林晚的人。
李顺放下手中的农具,带着沈砚来到田庄后的山坡上,指着两座相邻的墓碑说道:“这就是二位先贤的合葬墓。当年他们归隐后,常来田间与我们闲谈,教我们耕种技术,还出资为我们修建学堂。夫人亲手改良的纺车,我娘用了一辈子,比以前省了不少力气呢!”
他坐在墓碑旁,缓缓讲述起当年的往事:“记得有一年大旱,田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大家都急得团团转。是夫人带着技术员,教我们挖渠引水,还拿出自家的粮食分给大家。国公爷则带着护卫,四处寻找水源,硬生生在山脚下挖出了一口清泉。那时候我才十岁,亲眼看到国公爷和夫人顶着烈日,与我们一起劳作,没有一点架子。”
沈砚认真地记录着,眼中满是敬佩。他能想象出,当年萧景渊与林晚是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苦,用智慧与爱心守护着这片土地。
随后,沈砚又来到封地的启智学堂。学堂的先生是萧清沅的学生,他带着沈砚参观了学堂的教室、工坊与实践田,感慨道:“沈史官,我们这学堂,就是惠德夫人当年创办的。她提出的‘蒙学+技学’双轨模式,让无数寒门子弟有了出路。如今学堂里的很多技术,都是当年夫人和萧先生留下的,一直在不断革新传承。”
在学堂的陈列室里,沈砚看到了林晚当年绘制的农具图纸、萧景渊手写的劝学箴言,还有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珍贵的实物,无声地诉说着二位先贤的育人理念与奉献精神。
离开封地后,沈砚前往京城的“双贤祠”。祠堂内,萧景渊与林晚的塑像栩栩如生,目光温和而坚定。前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朝气蓬勃的少年,还有抱着孩子的妇人。
沈砚看到一位母亲正在给孩子讲述萧景渊与林晚的故事:“宝贝,这位是文忠公,当年他率军平定战乱,守护了我们的家国;这位是惠德夫人,她教大家种高产的粮食,让我们再也不用挨饿。他们是大胤的功臣,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指着塑像说道:“娘,他们好厉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大家做好事!”
沈砚心中百感交集。他走访了无数地方,听过无数故事,从朝堂大臣到田间百姓,从白发老者到懵懂孩童,每个人都能说出一段与萧景渊、林晚相关的往事,每个人都对他们心怀感恩与敬仰。
回到国子监后,沈砚闭门谢客,潜心编撰传记。他将搜集到的史料与故事,一一整理成文,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萧景渊与林晚波澜壮阔的一生:从被贬皇子与农桑先生的初遇,到携手推行新政、平定叛乱的艰辛;从开创盛世后的功成身退,到归隐田园后的坚守与传承。
数月后,《文忠公林惠德夫人合传》编撰完成。沈砚在传记的结尾,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一代贤相,一世贤妻。以智慧安邦,以温情济世。破世家之桎梏,兴农桑之基业,办教化之学堂,守边境之安宁。功成不居,归隐田园;遗泽后世,泽被千秋。其‘以民为本、务实革新’之精神,如日月昭昭,如江河滔滔,融入大胤血脉,成为治国之根基,百姓之信仰。青史留名,佳话永传,此二人者,实乃大胤之脊梁,后世之楷模也。”
新帝亲自为传记作序,下令将其刊印成册,发放到全国各地的学堂与官府,让所有百姓都能读到二位先贤的故事。
岁月流转,又过了百年。大胤的盛世依旧延续,萧景渊与林晚的故事,如同不灭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双贤祠”的香火依旧鼎盛,启智学堂的读书声依旧朗朗,他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大胤子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百姓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
在大胤的每一寸土地上,在每一个百姓的心中,萧景渊与林晚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照亮着大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