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執子之手
本书标签: 古代  刘邦  历史     

執子之手13病愈复出

執子之手

冬去春来,未央宫中的柳树抽出新芽,湖面的冰层渐渐消融。相国府内,萧何披着外袍坐在院中,面色依然苍白,但精神已好了许多。

那日刘邦亲临病榻后,派来太医院所有御医会诊,用尽珍稀药材,总算将萧何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然而病去如抽丝,他仍需静养,不能过度操劳。

“相国,曹参大人来访。”管家轻声通报。

萧何微微颔首:“请。”

不多时,曹参快步走入庭院,见到萧何便深深一揖:“文终,见你气色好转,我心甚慰。”

萧何示意他坐下:“敬伯不必多礼。朝中近日如何?”

曹参神色复杂:“自周昌下狱,朝中震动。陛下借此机会整顿吏治,处置了一批与项羽旧部有牵连的官员。”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只是...陛下近日对功臣们越发严苛,连樊哙前日都因小事被训斥。”

萧何轻轻咳嗽几声:“陛下初登大宝,难免多虑。”

“文终,”曹参犹豫片刻,“陛下昨日在朝会上宣布,要重修律法,设立新的爵位制度。听说...是要削弱异姓王的权力。”

萧何手中茶盏微微一滞。这消息他并不意外,刘邦对异姓王早有戒心,只是没想到动作如此之快。

“陛下可有提及如何安排韩信?”萧何问。

曹参摇头:“陛下对韩信只字未提,但越是这样,越让人不安。”

两人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通报:“陛下驾到!”

萧何与曹参对视一眼,皆感意外。自萧何病后,刘邦虽常派御医探望,赏赐不断,却再未亲临。

曹参急忙起身:“我先告退。”

他刚走出庭院,便见刘邦一身常服,独自一人走了进来。曹参慌忙行礼,刘邦只随意摆手,目光直直望向院中的萧何。

“臣参见陛下。”萧何欲起身行礼,被刘邦快步上前按住。

“不必多礼。”刘邦在他身旁坐下,仔细端详他的面色,“今日感觉如何?”

“谢陛下关心,已好多了。”

春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阵微风吹过,带着初春的凉意,萧何不自觉地轻颤一下。

刘邦立即解下自己的披风,为他披上:“病未痊愈,不该在外久坐。”

那披风还带着刘邦的体温,和熟悉的龙涎香气。萧何微微一怔,低声道:“谢陛下。”

一阵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自那日病榻相见后,这是他们第一次独处。

“周昌已经认罪,”刘邦忽然开口,“三日后问斩。”

萧何轻轻点头:“臣听说了。”

“他临死前供出几个同党,都是项羽旧部。”刘邦的声音冷了下来,“朕已命人全部缉拿。”

萧何抬眼看着刘邦:“陛下圣明。”

刘邦转头与他对视:“你可是觉得朕太过狠辣?”

“乱世用重典,陛下并无不妥。”

又是一阵沉默。春风拂过庭院,吹落几片早开的桃花瓣,落在石桌上。

“那日朕说的话,你还记得吗?”刘邦忽然问。

萧何垂眸:“陛下指的是哪一句?”

刘邦伸手,轻轻抬起他的下巴,迫使他与自己对视:“朕说,有重要的话要对你说。”

萧何心中一颤,面上却不动声色:“臣记得。”

“那为何病愈后,始终避而不见?”刘邦的目光锐利,仿佛能看穿他的心思。

萧何轻轻别开脸:“臣不敢。只是病体未愈,恐染圣驾。”

“借口。”刘邦松开手,声音中带着不悦,“你在怪朕。怪朕那日朝堂上不曾为你辩解,怪朕将你软禁府中。”

萧何沉默片刻,轻声道:“臣不敢怪陛下。陛下是君,臣是臣,陛下所做的一切,自有道理。”

这话中的疏离,让刘邦皱起眉头。他忽然伸手,握住萧何的手腕:“何,看着朕。”

萧何抬眼,对上那双深邃的眼眸。阳光下的刘邦,眼角已有了细纹,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

“那日朕若不那样做,幕后之人不会放松警惕,朕也无法这么快揪出周昌一党。”刘邦的声音低沉,“朕知道你委屈,但这是最快的方法。”

萧何轻轻抽回手:“臣明白。陛下为君,自有为君的难处。”

“不只是为君,”刘邦凝视着他,“也是为了保护你。周昌一党视你为眼中钉,若朕明着护你,他们必会另寻他法加害于你。”

萧何怔住了。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想过。

“那日见你病重...”刘邦的声音忽然沙哑,“朕才明白,什么江山社稷,什么帝王霸业,若失去你,都毫无意义。”

这句话如同惊雷,在萧何心中炸开。他望着刘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陛下...”

“叫我的名字,”刘邦打断他,目光灼灼,“就像从前那样。”

萧何抿紧嘴唇,那个熟悉的称呼在舌尖辗转,却终究没有叫出口。

刘邦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掩去。他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朕拟定的新律法草案,你看看有何不妥。”

萧何接过帛书,展开细看。越看越是心惊,这新律法不仅削弱异姓王权力,更严格限制了丞相的权柄。

“陛下这是...”

“朕知道你想说什么,”刘邦淡淡道,“经过周昌一事,朕不能再让任何臣子权柄过重,包括你在内。”

这话说得直白,却也让萧何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至少,刘邦不再对他虚与委蛇。

“臣以为,此举甚妥。”萧何平静道,“丞相权柄过大,确非国家之福。”

刘邦有些意外:“你不怨朕?”

萧何微微一笑:“臣辅佐陛下,为的是天下苍生,而非一己权位。”

这句话,他说得真心实意。经历了生死,他早已看淡权位,只愿尽己所能,辅佐刘邦开创盛世。

刘邦凝视他良久,眼中情绪复杂:“满朝文武,唯有你...唯有你真心为朕,为这天下。”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内侍在院外高声禀报:

“陛下!边关急报!匈奴大军南下,已破雁门关!”

刘邦霍然起身,面色骤变:“传朕旨意,即刻召集群臣,未央宫议事!”

他转身欲走,又停住脚步,回身看向萧何:“你病体未愈,不必入宫。”

萧何却已站起身:“国难当头,臣岂能安居府中?”

未央宫中,气氛凝重。刘邦端坐龙椅,面色铁青。殿下群臣议论纷纷,皆面露忧色。

“匈奴猖獗,朕欲亲征,诸位爱卿意下如何?”刘邦沉声问道。

群臣面面相觑,曹参率先出列:“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涉险地。臣愿领兵出征!”

樊哙、周勃等将领也纷纷请战。

刘邦不语,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萧何身上:“萧相国以为如何?”

萧何出列,虽然面色依然苍白,但目光坚定:“臣以为,陛下不宜亲征。”

“为何?”

“陛下初登大宝,天下未定,若轻离京师,恐生内乱。”萧何冷静分析,“且匈奴骑兵来去如风,陛下率大军远征,未必能寻得战机。”

刘邦皱眉:“难道就任由匈奴肆虐边关?”

“非也。”萧何抬头,目光如炬,“臣有一策,可退匈奴。”

满朝哗然。文臣退敌,闻所未闻。

刘邦眼中闪过兴味:“讲。”

“匈奴南下,无非为财货粮食。陛下可遣使议和,许以金银布帛,暂缓其兵锋。”萧何缓缓道,“同时整顿边防,招募骑兵,待时机成熟,再图北伐。”

“议和?”樊哙忍不住出声反对,“我大汉岂能向蛮夷低头?”

萧何不慌不忙:“此非低头,乃缓兵之计。如今天下初定,民生凋敝,实不宜大动干戈。”

朝堂上争论不休,主战主和各执一词。刘邦静静听着,目光始终停留在萧何身上。

待争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萧相国所言有理。然若不战而和,恐损我大汉威仪。”

萧何躬身:“陛下可派一员大将驻守边关,小规模出击,以振军威,再行议和。”

刘邦沉思片刻,忽然道:“既然如此,就由萧相国全权负责此事。”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让文臣负责军务,前所未有。

萧何也吃了一惊:“陛下,臣...”

“不必推辞,”刘邦打断他,目光深邃,“朕信你。”

退朝后,萧何被单独留下。宣室殿内,刘邦将一枚虎符放在他面前:

“这是调兵虎符,可调动边关十万大军。”

萧何看着那枚虎符,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信任,更是考验。

“陛下不怕臣...”

“怕什么?”刘邦走近,伸手为他整理衣领,“若连你都不可信,朕还能信谁?”

这个亲昵的举动,让萧何想起病中那个温柔的刘邦。他垂下眼眸,轻声道: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刘邦满意地点头,忽然压低声音:“待你凯旋,朕有话对你说。”

同样的承诺,但这一次,萧何心中不再有疑虑。他抬头,对上刘邦的目光,轻轻点头:

“好。”

走出未央宫,春风拂面,带着长安城特有的气息。萧何握着那枚虎符,感受着它的重量。

他知道,前路依然艰难,朝中暗流涌动,边关战事危急。但这一次,他不再孤单。

回头望去,未央宫巍峨耸立,在春日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个他倾尽一生辅佐的人,正在那里注视着他。

萧何转身,向着丞相府走去。步伐坚定,一如多年前那个毅然决定追随刘邦的沛县小吏。

天下很大,路还很长。但只要那个人在,他便有无穷的勇气,走下去。

上一章 執子之手13病榻情深 執子之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