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姑苏的秋意浸着寒水,我捧着越王勾践赐下的“属镂”剑,剑刃上的寒光映着江面,像极了二十年前吴宫阶前的霜。他们都赞我是“兴越灭吴”的功臣,是勾践成就霸业的左膀右臂,可没人记得,我文仲从会稽山的绝境里陪着勾践忍辱负重,最后却要握着这把曾斩过吴王夫差的剑,了结自己的性命。
我本是楚国郢都的士人,因不满楚王昏聩,听闻勾践礼贤下士,便带着兵法韬略投奔越国。初见勾践时,他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君王,握着我的手说“寡人欲兴越国,雪先王之耻,先生可有良策?”我看着他眼中的锐气,便知此人可辅,当下献上“内修其德,外结其援,待机而动”的九策,这一随,便是二十年。
没等我们的计策完全铺开,夫差便率吴军伐越,会稽山一战,越军大败,勾践被困在山上,连饮用水都要分着喝。他握着我的手哭道“先生,越国要亡了吗?”我却劝他“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君王肯忍一时之辱,越国终有复兴之日”。后来便是世人皆知的“卧薪尝胆”——勾践带着范蠡入吴为质,我则留在越国主持政务:垦荒田、修水利,让百姓有饭吃;练士兵、制兵器,让军队有战力;还派人偷偷给吴王送美女、送珍宝,麻痹他的心智。那时的我,白天处理政务,夜里对着地图谋划,常常忘了吃饭睡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君王回来,等越国变强,等我们能亲手打败吴国。
勾践归国后,更是日夜勤勉,与百姓同耕同食,我看在眼里,越发觉得自己没有选错君主。我们一步步实施计划:先是用“美人计”送西施入吴,让夫差沉迷美色,荒废朝政;再是借粮给吴国,却把种子煮熟,让吴国次年颗粒无收;最后在夫差率军北上会盟时,我们趁机率军突袭吴都,一举攻破城门。当夫差派人来求和时,勾践有些犹豫,我却劝他“君王忘了会稽之耻吗?若放虎归山,将来必成大患”。最终,夫差自刎而死,吴国灭亡,勾践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庆功宴上,勾践握着我的手,封我为上将军,赐我良田千亩、金玉无数,说“先生之功,越国百姓永世不忘”。可我却注意到,他眼中少了往日的热忱,多了几分说不清的疏离。范蠡私下找我,劝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君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先生不如尽早离去”。我却不信——我与勾践共历生死,我为越国耗尽心血,他怎会对我下手?我婉拒了范蠡,看着他带着西施泛舟而去,心里还暗笑他太过谨慎。
可我错了。灭吴之后,勾践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冷淡,我举荐的官员,他总找理由驳回;我提出的治国建议,他也常常搁置不理。有次我入宫奏事,撞见他对着吴国的地图发呆,见我进来,慌忙把地图收起来,只淡淡说“先生辛苦了,回去歇息吧”。我心里隐隐不安,却还是不愿相信,那个曾与我在会稽山共患难的君王,会真的对我动杀心。
直到那天,勾践派人送来一把剑,还有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曾给寡人献九策,寡人用其三便灭了吴国,剩下的六策,先生不如去地下献给先王,让先王也用这些计策来治理阴间的越国吧”。我握着信,手不住地发抖——原来他早就容不下我了,我的功劳,我的忠心,在他眼里,竟成了必须被清除的“隐患”。
我走到姑苏台边,江风吹着我的衣袍,像在为我叹息。我想起会稽山的绝境,想起灭吴时的欢呼,想起范蠡离去时的劝告,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我文仲一生,辅佐勾践兴越灭吴,本想成就一番功业,却终究没能逃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我举起“属镂”剑,剑刃划破脖颈的瞬间,我仿佛又看见勾践初遇我时的模样,听见他说“先生可有良策”。若是早知如此,我当初是否该像范蠡一样,功成之后,悄然离去?可这世上,从来没有回头路。
江水依旧东流,带着我的血,也带着我那段充满忠诚与遗憾的人生。越国的史书上,会记载“文仲,越国上将军,助勾践灭吴,后被赐死”,却不会记载,我曾为越国付出的心血,不会记载,我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悔恨与不甘。只有姑苏的秋风,还在年复一年地吹着,诉说着那个关于功臣与君王的悲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