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千秋—黑白列传
本书标签: 历史 

窦建德

千秋—黑白列传

我,窦建德:隋末草莽里,守着“义”字的庄稼汉

世人都说我是隋末的“义军首领”,是河北的“夏王”,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从来不是什么王侯将相——我只是个贝州漳南的庄稼汉,想守着自家的田,护着乡里的人,可这乱世,偏不让我安稳。我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只认一个“义”字:对兄弟讲义,对百姓讲义,对天下讲义。可到头来,这“义”字,却成了送我上路的刀。

一、漳南农夫:耕牛换丧,我只认“人心”二字

我生在漳南的一个普通农家,打小跟着父亲在田里刨食,深知农民的苦。那会儿隋炀帝还没瞎折腾,日子虽不富裕,却也能过得去——春种秋收,农闲时和同乡喝两盅,听老人讲些前朝的故事,我以为这辈子就这么过了。

改变我日子的,是同乡的一场丧事。有个姓王的同乡,家里顶梁柱突然没了,撇下老婆孩子,连口薄棺都买不起,只能在院里哭。我路过他家门口,听见哭声心里堵得慌,回去就跟媳妇说:“把咱家的耕牛卖了吧,给王家凑点钱,让他能入土为安。”媳妇愣了:“那是咱家种地的命根子,卖了牛,咱明年吃什么?”我叹口气:“地没了能再种,人心没了,就啥都没了。”

后来我把牛卖了,帮王家办了丧事。这事在乡里传开,没人说我傻,反而都愿意跟我来往——谁家有难处,我能帮就帮;邻里有矛盾,我去说和,也都愿意听。再后来,乡里选里正,大家都推我,说“建德靠谱,不会亏了咱们”。那会儿我以为,守着这“人心”,就能安稳过一辈子。

可隋炀帝偏要折腾。大业七年,他要征高句丽,逼着咱们漳南出壮丁。有个叫孙安祖的同乡,家里房子被洪水冲了,老婆孩子都没了,官府还逼着他去当兵。孙安祖不肯,被县令打得浑身是伤,夜里摸黑来找我,眼里全是血丝:“建德哥,我不想去送死,可我没活路了!”

我看着他那样,想起了自家卖牛的事——都是苦命人,凭什么要被官府逼死?我没把他交出去领赏,反而凑了点钱,送他去高鸡泊躲着:“那里芦苇深,官府找不着,你先去躲躲,等风头过了再说。”可我没料到,这事后来会连累全家。

二、家破人亡:一把火烧了田,我被逼上“反路”

孙安祖躲进高鸡泊后,没安分多久——他实在气不过,纠集了几个同样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抢了官府的粮车。县令查不到孙安祖,就怀疑是我通敌,直接带人抄了我的家。等我从外面回来,看到的是被烧得黑漆漆的房子,还有躺在地上的父母、媳妇——他们都没了。

我抱着亲人的尸体,眼泪都流干了。那会儿我才明白,这世道,光守着“人心”没用,官府要你死,你就活不成。我连夜找到孙安祖,还有几个平时跟我交好的同乡,攥着拳头说:“官府不让咱们活,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一开始,我们只有十几个人,躲在高鸡泊里,专抢官府的粮车,接济附近的百姓。有人劝我:“建德,别管那些百姓,咱们自己活命要紧。”我摇头:“咱们反官府,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能活下去吗?要是连百姓都不管,咱们跟官府有啥区别?”

后来投奔我的人越来越多——有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有逃兵,还有看不惯官府作恶的小吏。我们没粮,就去抢官府的粮仓;我们没武器,就去缴官府的兵器;但我们从不抢百姓的东西,路过村庄,还会帮百姓修修房子、翻翻地。有人问我:“你图啥?”我答不上来,只觉得这样做,心里踏实。

再后来,我们遇到了高士达的队伍。高士达是个爽快人,见我待人实在,打仗又勇猛,就让我当了副将。跟着他,我们打了不少胜仗,队伍也从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我还是老规矩:缴获的财物,全部分给士兵,我自己一分不取;俘虏的隋朝士兵,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就给点路费放走。士兵们都愿意跟着我,说“跟着建德哥,不亏”。

大业十二年,高士达跟隋将薛世雄打仗,不幸战死。临死前,他拉着我的手说:“建德,队伍交给你,你要好好带,别亏了弟兄们,别亏了百姓。”我跪在他面前,磕了三个头:“大哥放心,我记着。”那天,弟兄们都推举我当首领,喊我“长乐王”。我站在高鸡泊的土坡上,看着底下黑压压的弟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让他们白跟着我,我要给他们一条活路。

三、河北“夏王”:不纳粮、不屠城,我想建个“好天下”

当了首领后,我带着队伍打下了乐寿(今河北献县),在这里建立了政权。有人劝我称帝,我没同意——我知道自己没那本事,也不想学隋炀帝那样,一上来就摆架子。我只称“夏王”,国号“夏”,还定了条规矩:河北境内的百姓,三年不纳粮;打下城池,不许屠城,不许抢百姓的东西。

那会儿河北一带,到处都是义军,可像我们这样不扰百姓的,没几个。有个叫宇文化及的,杀了隋炀帝后,带着残兵路过河北,到处抢粮抢女人,百姓恨得牙痒痒。我听说后,立刻带兵去打他——不是为了争地盘,就是为了让百姓能少受点罪。

打宇文化及的时候,我们俘虏了不少隋朝的官员,其中还有萧皇后。有人劝我杀了萧皇后,说“她是亡国皇后,留着不吉利”。我没杀她——她也是个苦命人,丈夫死了,国没了,杀她有啥用?我把她安置在馆驿里,好吃好喝招待着,后来义成公主派人来接她,我还派人护送她去突厥。有人说我傻,放着“奇货”不用,可我觉得,做人不能趁人之危。

那会儿我们夏军的声望,在河北没人能比。百姓们都说“夏王好,跟着夏王有饭吃”,连不少隋朝的官员,都主动来投奔我。我以为这样下去,我能在河北给弟兄们、给百姓们建个安稳的天下——不用打仗,不用纳粮,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可我没料到,我会遇到李世民。

四、虎牢兵败:我守着“义”,却输了“势”

武德四年,我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救王世充。王世充在洛阳被李世民围着打,派人来求我,说“要是我完了,下一个就是你”。我手下的谋士劝我:“王世充是个小人,咱们别管他,先稳住河北再说。”可我想起了当年孙安祖来找我的时候——都是乱世里的势力,见死不救,算什么英雄?我还是决定出兵,去救王世充。

我带着十万大军,一路往洛阳赶,没想到在虎牢关被李世民拦住了。李世民比我年轻,却比我狠——他不跟我正面打,反而断了我的粮道。我们夏军都是河北子弟,没粮吃,军心很快就乱了。有将领劝我突围,我看着弟兄们饿肚子的样子,心里疼:“要走一起走,我不能丢下弟兄们。”

后来的仗打得一塌糊涂。我带着残兵想往河北退,半路上被李世民的人追上了。混乱中,有人把我绑了,献给李世民。我被押到李世民面前,他看着我,问:“窦建德,你本是农夫,何苦跟朝廷作对?”我笑了:“我不想作对,可你们朝廷逼死我全家,逼得百姓没活路,我只能反!”

李世民没杀我,把我押到了长安。那会儿我还抱着一丝希望——我没害过百姓,或许能留条命,回漳南种地。可李渊不答应,他说我“谋反”,要斩我。临刑前,我看着长安的天,想起了漳南的田,想起了卖牛的那天,想起了高士达的嘱托——我这辈子,没亏过弟兄,没亏过百姓,只亏了自己。

有人说我傻,说我不该救王世充,不该对敌人太好。可我不后悔——我是个农夫,没读过兵法,没学过权谋,我只知道,做人得讲“义”。要是为了活命,丢了“义”,那我跟隋炀帝、跟那些贪官污吏,还有啥区别?

刀落下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河北的地盘,不是夏王的称号,而是漳南田里的那只耕牛——要是没卖那只牛,要是没遇到孙安祖,我是不是还能在田里刨食,听媳妇说些家常话?

这辈子,我没做成安稳的农夫,也没做成合格的王。我只是个在乱世里,守着“义”字,却被“义”字绊倒的窦建德。

上一章 潇皇后 千秋—黑白列传最新章节 下一章 单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