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千秋—黑白列传
本书标签: 历史 

王承恩

千秋—黑白列传

我,王承恩:煤山歪脖树下,最后一个汉臣

世人都说我是崇祯皇帝的“忠宦”,说我陪君王殉国,是宦官里的“异类”。可我这辈子,哪懂什么“忠奸”?我只知道,打小入宫,是先帝把我送到信王身边;崇祯爷登基后,没把我当奴才,反而给我信任,让我掌司礼监。这恩,我得还。煤山那棵歪脖树下,我不是殉什么“大明”,是殉那个跟我一样,苦撑着烂摊子,到死都没低头的崇祯爷。

一、宫中小宦:从信王府到紫禁城,我认“一个人”

我是北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人,家里穷,六岁就被送进皇宫当小太监。宫里的日子不好过,管事太监打骂是常事,小太监们互相倾轧,为了一口吃的都能争得头破血流。我性子闷,不爱说话,只知道埋头干活,倒也没惹什么麻烦。

十五岁那年,我被分到信王府,伺候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信王跟宫里其他王爷不一样,不贪玩乐,每天要么读书,要么练字,对下人们也温和——夏天我值夜犯困,他会让小太监给我添杯热茶;冬天我手冻裂了,他会把自己的暖炉递过来。那会儿我就想,这信王是个好人,我得好好伺候他。

天启七年,天启皇帝驾崩,没留下子嗣,信王朱由检登基,成了崇祯皇帝。他入宫那天,宫里到处都是魏忠贤的人,气氛紧张得能拧出水。他拉着我的手说:“承恩,今晚你跟我睡,别让任何人靠近。”我攥着他冰凉的手,点头说:“爷放心,有我在。”那一夜,我拿着刀守在殿门口,眼睛都没敢眨——我知道,要是魏忠贤的人来了,我这条命,就得跟他们拼了。

崇祯爷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魏忠贤。他不让别人插手,只跟我商量:先削去魏忠贤的兵权,再把他的党羽一个个抓起来,最后把魏忠贤贬到凤阳。魏忠贤倒台那天,崇祯爷拉着我在宫里走,看着朝阳升起,笑着说:“承恩,以后这大明,就好了。”我跟着笑,心里却有点慌——我知道,这大明的烂摊子,哪有那么好收拾?

二、司礼监秉笔:我帮爷“扛”,却扛不动烂摊子

后来,崇祯爷让我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还让我提督东厂。宫里的人都羡慕我,说我“权倾朝野”,可只有我知道,我手里的权力,都是崇祯爷给的,我不过是他的“手”——他不方便说的话,我替他说;他不方便做的事,我替他做。

那会儿的大明,早就不是什么“天下太平”了。外面有后金(清朝)在辽东作乱,年年打仗,耗光了国库;里面有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到处攻城略地,百姓流离失所;朝堂上,大臣们要么互相推诿,要么贪赃枉法,没几个人真心替崇祯爷办事。

崇祯爷每天天不亮就起,批阅奏折到半夜,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他看着奏折,突然哭了:“承恩,你说,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这大明还是越来越差?”我跪在地上,说不出话——我知道,他没错,错的是这世道,是那些只想着自己,不想着大明的大臣。

我想帮他。他没钱打仗,我就把自己攒的私房钱都捐出来,还劝宫里的太监宫女们捐钱;他没人可用,我就去东厂查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把他们的罪证交给崇祯爷;义军逼近北京时,他让我提督京营,我就每天去军营操练士兵,哪怕那些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我也想让他们多练一点,多守一会儿。

可我还是帮不了他。京营的士兵领不到军饷,很多人偷偷跑了;朝堂上的大臣们,要么劝崇祯爷“南迁”,要么劝他“议和”,没几个人愿意留下来跟北京共存亡;李自成的义军越来越近,城里的百姓也慌了,到处都是逃难的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的义军包围了北京。那天夜里,崇祯爷把我叫到养心殿,手里拿着一把剑,说:“承恩,你跟了我这么多年,今天,你可以走,我不怪你。”我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爷在哪,我就在哪,我不走。”他看着我,眼泪掉了下来,伸手把我扶起来:“好,好,咱们君臣,一起走到底。”

三、煤山殉主:歪脖树下,我送爷最后一程

三月十八夜里,义军攻破了北京外城。宫里的人跑的跑,散的散,只剩下几个忠心的太监和宫女。崇祯爷带着我,在宫里走了一圈——路过坤宁宫,他听见周皇后自缢的消息,没说话,只是眼圈红了;路过寿宁宫,他看见长平公主,挥剑想杀了她,说“你何苦生在帝王家”,可剑只砍断了她的一只胳膊,公主昏了过去。他看着我,说:“承恩,你看,这就是朕的家人,朕连他们都护不住。”

后来,他换上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想带着我闯出北京城。可城门都被义军守着,我们走了几个门,都被拦了回来。他站在街边,看着四处逃窜的百姓,看着远处义军的火把,叹了口气:“算了,不逃了,朕是大明的皇帝,不能丢了大明的脸。”

我们回到皇宫,崇祯爷让我在煤山(今景山)等他,说他要去拜别列祖列宗。我站在煤山的歪脖树下,看着紫禁城的方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我知道,崇祯爷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没多久,崇祯爷来了,头发散乱,衣服上都是灰尘。他看着我,说:“承恩,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大明百姓,可朕没投降,没低头。”他解下腰间的玉带,挂在歪脖树上,又把自己的冠冕摘下来,用头发遮住脸——他说,他没脸见列祖列宗。

我跪在他面前,哭着说:“爷,您不能死,您死了,大明就真的没了。”他笑了笑,说:“大明早就没了,是朕撑到现在。承恩,你走吧,找个地方,好好活下去。”我摇了摇头:“爷,我不走,我陪您。”

他没再劝我,只是最后看了一眼紫禁城,然后把脖子伸进了玉带里。我看着他的身体慢慢变得僵硬,眼泪止不住地流。我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又整理了一下崇祯爷的衣服——就算是死,爷也得有皇帝的样子,我也得有伺候爷的样子。

我在旁边找了根绳子,也挂在了歪脖树上。临死前,我想起了在信王府的日子,想起了崇祯爷登基那天的朝阳,想起了他说“以后这大明就好了”的笑容。我不后悔——这辈子,能伺候这么一个皇帝,能陪他走到最后,值了。

后来,有人说我是“忠臣”,把我和崇祯爷合葬在一起;也有人说我是“愚忠”,说我不该跟着崇祯爷死。可我不在乎——我王承恩,这辈子就认崇祯爷一个人,他去哪,我就去哪。煤山的歪脖树还在,紫禁城的太阳还会升起,可我知道,我和崇祯爷,已经把大明的最后一点骨气,留在了那天的风里。

上一章 荀彧 千秋—黑白列传最新章节 下一章 高长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