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本书标签: 轻小说 

第一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路)

没有天生贵子,也没有天选之人,更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生于平凡,长于平凡。受到环境、个人努力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最终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人们敬畏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人物,称他们为“天生贵子”或“天选之子”,或认为他们“天降大任”。

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地位的不同。

人类的祖先最初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处于社会最底层,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但随着个人能力和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变化,逐渐与周围人群分离,形成了完整的社会阶层划分制度,由此产生了贵子的称谓。

所谓“贵子”,并不代表永远尊贵。

一旦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身份也会随之改变。溥仪作为大清朝的末代皇帝,在位时被称为“天子”,但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位曾经高不可攀的“天子”也沦为了平头百姓,不再受人尊敬,也不再是“天子”。

人的成败、贫富并非由命运决定,而是由环境和个人努力形成的。

一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万贯家财,有人说这是命中注定的;而一个曾经富可敌国的人最终沦为身无分文的穷人,也有人说这是命中注定的。既然贫穷或富贵都是命中注定,那么自己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往往更坚信命运由自我掌控。

他们不相信所谓的命中注定,而是依靠个人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了财务自由。有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咎于命运,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命中注定,是“天选之子”,但却忽略了他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和智慧。

人们更习惯用宿命论来衡量成功人士,认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天生贵子”,而自己之所以一事无成,只因命中注定平庸无奇,不是自己无能,而是苍天无眼。他们所捍卫的并非真理,而是自己的无知。

牟其中、冯仑这样的商业大佬,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是“天生贵子”,而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追逐梦想,不愿放弃。世上从来就没有“天生贵子”,只有不断努力坚持追梦的平凡人。

从古至今,宿命论就一直存在,而其存在的目的,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药剂,让人们在平凡可贵的幌子下,掩盖自己不愿努力的真相。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一定离不开努力。

从未见过一个成功人士不需要努力,仅仅依靠在家躺平就轻易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功。就算是伟大的小说家,如果不付出努力去创作,光靠个人幻想,也是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成功不是天赐,而是奋斗出来的结果。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就选择奋斗的方向;未知将来,那就通过努力来影响明天。

那些所谓的“天选之人”,不过是一些平凡人用最平凡的努力,修建了一条不平凡的快速公路。

时间也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未来就会回应你多少。

记住,虽然你很平凡,只要坚持不放弃,终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之路。加油,咱家淼淼,与所有正在奋斗路上的人共勉!

(商业化的伪国学)

你以为的国学,其实早已被商业化了。它不再是当初的原始味道,而是多了一些熏熏之气,只是这些变化不轻易被人察觉罢了。

国学的初衷本是修身养性,提升道德修养。然而,却被一些不良人士篡改利用,不再教人明理修德,而是教人如何“升官发财”“改变命运”。

如今的国学已经走向商业化,沦为他人的谋利工具,丧失了本质,也误导了大众。人们误以为国学就是功利的,可以升官发财。

现如今,那些打着国学旗号的大师和科班不断涌现,似乎国学成为了热潮。但这些热潮的背后,更多的是私利。我未曾见到,有哪位国学大师能够放弃利益,无偿地宣扬和推广国学。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只为启迪人们的思想。他虽不富有,却也从未想过靠贩卖思想致富。而如今,那些打着儒家旗号讲授孔子的大师们,却住豪宅,开豪车,享受着山珍海味,还要一本正经地给人讲孔子挨饿的故事。试问这些国学大师们,年收入多少?为什么不义务宣扬国学,而非要收费呢?

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既无扎实的学术功底,也无修身实践,却靠包装、营销、造神,四处收割智商税。他们打着国学的旗号,说是弘扬文化,不如说是在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迷茫,进行高明的商业收割。

有人指责我,认为我眼里只有钱,国学是传统文化,不能用金钱衡量。但他似乎忘了,自己为了学习国学,把家产都变卖了,交给了那位国学大师,最后自己沦为了穷人,还要指责前来搭救他的恩人道德有问题。这种人就像我之前所写的猎豹卡鲁中的小动物,赶跑了能够保护它的猎豹,并为此欢呼庆贺,认为自己聪明绝顶。但它忘了,没有了猎豹的保护,它就是案板上的肉,任人随意宰割。

多数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学,也不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只是一味地盲目遵从他人,向那些通过华丽包装出来的伪国学导师学习,并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学习国学。其实,真正的国学,不是用来“升官发财”的,而是能够照亮心智的明灯。

这个时代,只要你愿意学,就会有人教;有人教,就会有人制作课程,并以高价卖给你,顺便还要送你一句:知识改变命运。

越来越觉得,人确实是有层次划分的。这个层次划分不是基于地位,而是基于思维。根据思维认知划分一个人的社会层次,有些人虽然财富充足,但属于低智能儿。这种人是被收割的对象,早晚会回到贫穷阶段,所以这种人的层次偏低。

国学之所以成为热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时代,无知的人太多了。

(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

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由于大学资源匮乏,导致国民接受不到高等教育,只得无奈地选择出国留学,致使人才外流。而在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可以从众多大学中精心挑选出自己理想的大学。高等教育不仅面向年轻人,同时老年人也有机会报考大学——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度,拥有如此多优秀的大学,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馈赠。倘若有一天这些大学不复存在,我们又该去哪里接受高等教育呢?

有人说,上大学无用,认为有些大学毕业生连工作都找不到,而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却成了大老板,显然不公平。

说这些话的人,究竟是什么人?部分质疑者或许是因为自己未能考入名校,或者毕业后未能实现理想的发展,因而产生了心理落差,从而对名校的价值产生了怀疑。

假设那些质疑大学价值的人,考上了这些顶尖学府,毕业后获得了理想的工作,甚至拿到了百万千万年薪,他们还会认为大学无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有那些未能从中获得成果的人,或许才会认为大学无用。

一个小学毕业的人,从未上过大学,但却请了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到公司工作,并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这些毕业生,他学到了许多知识,并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外界只看到了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小学毕业生成为了大老板,并误认为大学无用。实际上,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知识的重要性。一个人可以不上大学,但依然可以借助他人的大学知识来完成自己的事业。这也说明,大学知识是有用的,只不过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知识具体用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去使用。

名牌大学在面对外界的负面评价时,也产生了自我怀疑:知识是否真的贬值了?

其实,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误认为大学是培养老板的地方。实际上,这些名校培养的是学术人才、科研专家和行业领军者,而非企业家。由于媒体过多关注成功企业家以及他们毕业学校,导致大众误以为,大学是培养企业家的。

从数据上看,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338万人,而2025年预计将达到约1000万人,增长了195%,近二十年间增长了近3倍。2005年毕业的338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在今天毕业生数量增至1000万的情况下,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暂时放弃专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这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是资源匮乏的表现,而不是大学教育贬值的问题。

此外,职业选择本无高低之分。无论是基层工作还是中层工作,只要是对社会产生价值的,符合规定要求的,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我们都应当尊重其选择,而不应从旁责备,更不能简单归因于“教育无用”。

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维持生命,而精神世界是丰富且长久的。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知识,而知识来源于我们平时的学习。

学习分为高等教育与非正式积累教育,后者指日常生活,行动坐卧走。而前者高等教育,是知识深度和思维上的训练。

高质量的学习,是大多数人平时难以接触到的。高级学府如清华北大,汇集了全国优秀人才,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丰富了精神世界。

人一生中能获得高级学府这种顶级教育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我们应当更加珍惜。一旦错过了,真的是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顶尖学府,代表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尖水平。它们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梯。我们应当珍惜高等教育资源,守护民族的知识命脉。

(认知错觉)

最近,读了一本书《知识的错觉》,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碎片知识”。那么,认知错觉与碎片知识究竟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番思考,我逐渐理解了二者的区别。

历史上有一位名叫庄子的人。

哦,我听说过他。

庄子生于哪一年?逝于哪一年?他属于道家、法家还是儒家?

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确实有庄子这个人。

这就是碎片知识:知其名,而不知其实。

我能说出庄子确切的生卒年份,也能准确指出他所属的派系。

那么,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这我就不知道了。

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这属于认知错觉。

我们常高估自己的认知,但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不过是碎片知识和认知错觉而已。

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到一家企业、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宇宙,我们又真正了解多少呢?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这些具体的事物讲清楚,大多数人不过是停留在碎片知识和认知错觉的层面。

社会进步了,而我们却越来越碎片化了。看似懂得很多,实际上,不过是碎片知识和认知错觉。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真正了解的可能是那个表面上看起来很优秀的孩子,而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凡的孩子却常常被忽略,原因是他们缺乏一鸣惊人的业绩。

我们家兄弟俩,我是老二。从小到大,我们家老大一直是别人眼中优秀的孩子。谁家电视坏了,经常找我们家老大去修理,而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我不过是个平凡人,没有修理家电的能力,因此常常被人忽视。

然,时隔多年,我一鸣惊人,彻底改写了家族的命运。那些原来忽视我的人,对我重新另眼相待,而我们家的老大却被忽视了。

一个家庭,对我们兄弟俩,真正了解有多少呢?知其名,不知其实;知其表,不知其里。这就是碎片知识和认知错觉,看似了解,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了解。

在一家企业中,作为京东创始人的刘强东,面对九十万京东员工,他又真正了解多少呢?刘强东所了解的可能是那些核心管理者,而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普通员工,他又了解多少呢?不过是知其名而已,知道这个人,见过这个人,但对其内在的才能,刘强东未必真正了解。因此,刘强东可能会错失一些人才。

碎片知识让人止于'知其名,不知其实',而认知错觉则使人陷入'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困境。"

因此,我们不能仅知其名,不知其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为了避免碎片知识和认知错觉,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其名,知其实,知其表,知其里。

(财富不等于真理)

有人说:“如果你的思想是正确的,那么你的口袋就不会穷。”通常说这话的,可能是个不差钱的企业家。然而,企业家与哲学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如果哲学家的思想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富豪排行榜上很少看到哲学家的名字呢?而站在哲学家的角度,如果财富多就意味着思想一定正确,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曾经富可敌国的富豪,最终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呢?

翻开二十四史,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企业家和商人,其中不乏全省首富、全国首富,但最终被载入史册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被历史遗忘了。

我们今天能够记住的历史名人,课本上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那些曾经最富有的人。例如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我们今天仍在学习儒家思想,学习孔子,是因为他有钱吗?翻开史书,你会发现,孔子生前并不富裕,而那些曾经富甲一方的富豪,我们却记不住他们的名字。我们所能记住的,反而是一个并不富有的孔子。反过来想,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去学习那些富豪,反而要向一个不富有的孔子学习呢?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曹雪芹是伟大的作家,他们都是贫穷之人。如果仅因为他们口袋贫穷,就大言不惭地断定他们的思想是错误的,否定苏格拉底的申辩,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否定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是错误的表现。

一个人的思想是否正确,不应用口袋里的财富来评判。

例如石敬瑭,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这种人非常富有,其思想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能否仅用财富多就断定石敬瑭的卖国行为属于正确思想呢?

汪精卫,原国民党高层,抗日战争期间,公开投靠日本,成立伪国民政府,被列为头号汉奸。能否因为财富多,就认为他的卖国行为属于正确思想呢?

财富多,思想就一定正确吗?思想正确,就一定财富多吗?

有些人天生擅长赚钱,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遇。这种人生活富足,但往往缺乏深刻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历史遗忘,而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是少数。

而另一些人,拥有哲学家的思维,善于思考各种问题,能够深入剖析事物背后的逻辑。这种人拥有大智慧,能够跨越时空,甚至他们的思想可以影响千年之后的人。但他们往往不擅长赚钱,缺乏商业思维,生活多半比较窘迫。

企业家通过商业活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贡献。如果因此而歧视哲学家,认为他们无用,甚至用财富的多少来否定他们的思想,这是不公平的。

哲学家通过思想影响人类,构建了文明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有价值的贡献。尼古拉·特斯拉生前贫困,靠救济度日,但他发现了交流电系统,却支撑起了全球的电力网。如果只因他贫穷,就否定他的思想和交流电系统,甚至要拆除全球电力网,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口袋里的贫富并不能作为评判思想的依据。

社会的发展是多维度的,企业家如果试图摆脱哲学家,单凭自身去推动发展,这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哲学家的思想指导,企业家又该如何发展,如何推动经济?

哲学家虽然通过思想影响着人类的进步,但不能完全否定企业家的贡献。如果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也只是空想;如果盲目行动,缺乏理论指导,也很难走远。

企业家与哲学家,就像文官与武将的关系。武将认为自己力大无穷,能够一锤定音,不需要文官的智谋;而文官认为自己智力超群,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需要武将的勇猛。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核心点:世界是由阴阳两面组成的。如果只有阳而没有阴,或者只有阴而没有阳,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阴阳共存共容。

如果企业家固执己见,坚持要打倒哲学家,反而是在破坏世界的规则,最终会落得一个损人不利己的结局,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由此可见,企业家所倡导的,用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这种做法是愚蠢的,且带有攻击性,缺乏理性思考。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不是他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他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思想。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企业家的成功,却忽略了成功背后的真正密码。他们误以为,凡是成功的人,其思想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之所以热衷成功学,是因为成功人士的光鲜外表和耀眼成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倾听他们的成功秘诀。无论他们分享了什么,我们都会努力去合理化这些内容,试图说服自己接受那些可能原本并不合理的理论。

当马云站在台上,浑身散发着光环,耀眼夺目,而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远远地望着,遥不可及。我们以学者的身份,抱着学习的心态,规规矩矩地坐在台下,希望马云能够多分享一些成功的秘诀。即使他所说的内容并不完全合理,我们也会试图说服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理解他的深意,而不是去质疑他的观点。

企业家身居高位,拥有话语权和权威性,本应传递文明、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鼓舞民众积极进取。但有些企业家却背离了这些原则,向民众宣传嫌贫爱富的观念,误导大众,导致人们盲目追逐物质利益,甚至践踏人类伟大的精神文明。

成功人士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更应谨慎言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误导民众,追求短期的利益和虚荣。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