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本书标签: 历史 

第四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

(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我没有容错空间)

苦苦挣扎着,等待着时来运转,否极泰来。然而,十年如一日,我依旧穷困潦倒,依旧一事无成。

每天清晨,当我起床穿衣之时,我都会在心中默念,希望今天能有个转折点,能有个机遇,能让我彻底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和处境。然而,一年多过去了,我依旧没有遇到那个转折点,依旧没有那个机遇,依旧一事无成。

有时,我真想找个明白人问问,为什么我二十年都没有遇到一次机遇,没有一次好运?

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吧,可能我就是那种在痛苦中煎熬、挣扎的命,却又无可奈何。

或许,多年之后会有人问我:“你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会回答:“就是现在。”

因为此刻,我真的是身无分文,还倒欠一身债务。之前因为失败亏了一些钱,没有人给我兜底,我只能自己硬扛。对于别人来说,欠几万块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我的手机已经停机两个月了,总共欠了一百五十元。我曾四处找人借钱,但一分钱都没借到。

我常常感慨自己无能,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了些书,自认为有点认知,有点智慧,但那又如何?依旧还是穷困潦倒,甚至连话费都交不起。幸亏家里有WiFi,要不然我真的要与世隔绝了。

穷人家的孩子,第一是晚熟,第二是无人兜底。这两点我都占了。我成熟得比较晚,也是最近这两年才开始慢慢成熟起来。成熟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熟。

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失败了,没有人给我兜底,我只能自己扛着,自己给自己兜底,无形增加了道路的艰难。又没有贵人相助,高人指点,全靠自己盲目折腾,慢慢摸索,结果是一败再败。

不是每个人都有试错的资本。有些人即使亏损了一千万也毫发无损,因为他们背后有人为他们兜底。而我,亏损了一万也只能自己独自承担,因为我没有试错的资本。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我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

别人酒足饭饱之后,不小心摔了一跤,依然有足够的力气和实力重新站起来。而我,已经几天几夜未曾进食,同样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却没有足够的力气让自己爬起来,只能一点一点地、艰难地慢慢挣扎着站起来。力气大的人,摔一跤并不会影响他们前进;而力气小的人,摔一跤后爬起来则会更加艰难。

都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有些道理,总感觉自己是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背离了轨迹,因此所有的努力全部白费了。就像一个人,不停地在修水渠,每天忙碌不停,可突然有一天,发现水渠快要修通了,但没有水,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费了。想要放弃又不甘心,毕竟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想要继续坚持,又觉得无意义,没有水,就算水渠修成了又有什么用呢?在痛苦中煎熬、挣扎着,等待着时来运转。

如果未来有人问我:“你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或许最佳答案就是现在,此刻。

(重新定义成功)

成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但何为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追求财富,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名誉,还有人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那么成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外乎两种答案:一种是物质成就,另一种则是心理成就。

物质成就(外在成就):包括财富、地位、名誉、社会认可、头衔、奖赏等,容易被外界看见和评价。

心理成就(内在成就):心智成熟、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属于深层的精神世界,往往不被外界察觉。

例如,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但一生穷困潦倒,未获得物质回报,这属于心理成就,也称为内在成就,是精神层面的成就。如果曹雪芹在生前就获得了应有的物质回报,比如财富、荣誉头衔、奖杯证书和社会认可等,这些则属于物质成就,也称为外在成就。

社会往往以物质成就为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一个人的价值,但却忽略了内在成就。或许因为物质成就更容易被看见,而内在成就属于心理与精神层面,不易被察觉,因此常常被人忽略。

人类发展史,早期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但随着物质丰富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交易模式也应运而生。在交易中占据优势的人,因物质积累增多逐渐成为上层阶级,并被视为成功人士。社会阶层也随经济繁荣而分化,此后人们便以财富、地位和权力为主要奋斗标准。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仍是人们的主要衡量标准,媒体也在不断渲染那些光鲜亮丽的成功者,让人们误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终极方向。

但人们却忽略了心理需求和精神价值。这种单一的衡量标准有其局限性,也不公平。例如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生前未获社会广泛认可,也未获得物质回报,依旧穷困潦倒。若按财富多少来衡量他的成败,显然不够准确。尽管他物质匮乏、未得认可,但他却实现了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并获得了心理上的成就,也就是内在成就。

我经常说自己二十年一事无成,其实指的是外在的物质回馈,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也没有换来财富,更没有荣誉头衔。在物质层面,我确实是个失败者。但我完成了心理上的成长,这种成就是精神层面的,是对自我精神的满足与认可。当光环褪去,剩下狼藉,这就是物质成就。也不要用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人生,因为你的人生评判权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所说的“心理成就”。心理成就是由自我评判的,而物质成就则是由社会来评判。评判权在个人手中,而非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未必准确,有时自我评判反而更为精准或恰当。

从古至今,许多人虽未获物质成就,但却在精神上取得卓越成就。例如老子所著《道德经》虽未为他带来财富和地位,但他却在精神上获得了自我满足与认可,并完成了心智成熟的过程,这便是心理成就的典范。

心理成就与物质成就并非对立,有时也能相辅相成。例如曾国藩不仅获得社会认可、荣誉头衔、财富和地位,还实现了内在的心智成熟,是内外兼修的成功者,在心理和物质层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而有些人,例如许家印,虽然在物质上获得了成就,拥有财富、地位、荣誉和社会认可,但内在心智尚未成熟,这只能称之为物质成就。

就我个人而言,虽未在物质上取得成就,但却完成了内在的心智成熟,属于内在成就者。

内在成就与外在成就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相互结合,并非对立关系,而是能分别独立发展。没有物质财富,仅靠内在丰盈也能实现成就;同样,缺乏内在成熟,仅靠物质积累也能取得外在成就。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是功利化、短期化、表层化的,而我提出的“心理成就”,正是对这种偏颇的有力纠正。

因此,我将成功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另一种是物质上的。精神成就体现为自我实现与内心满足;物质成就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两者各有价值,但唯有内在成就,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与满足。

(一无所知,却看见了自己)

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思考了一些问题。尽管对自己的思维升级感到很满意,但现实却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因为我正承受着经济压力。我只想吃一顿韭菜鸡蛋饺子,却因经济窘迫而无法实现。我的手机已经停机两个月了,总共欠费一百五十多元。也就是说,只要缴纳一百五十元话费,手机就能恢复正常使用。

但由于没有收入来源,每天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忧心忡忡,因此,失眠也成了常态。

晚上不到十一点,我就准备上床睡觉。但因为心里有事,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也睡不踏实。有时,我会因自己的思维升级而感到兴奋,白天写下了有价值的随笔文字,值得高兴;有时,又会因经济问题而焦虑,愁眉不展。

此刻,我别无他求,只想吃一顿韭菜鸡蛋蒸饺,最好是自己亲手包的。然而,经济状况却让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变得难以实现。

或许曹雪芹与我感同身受。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为了庆祝,想吃一顿饱饭,但现实生活却给了我们俩沉重的一击,导致吃一顿韭菜饺子都成了奢望。

看着自己的现状,连一顿韭菜鸡蛋饺子都吃不起,再翻翻自己白天写下的妙笔文章,真不知是该兴奋还是该忧愁。

我为自己妙笔生花而兴奋,又为自己连吃一顿韭菜饺子都成问题而忧愁。即使我想膨胀一下,也没有这个资本。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我深深理解苏格拉底对自我的清晰认识。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是谦虚的表现,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对自我更清晰的认识。

我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是长城的一块砖。因为,我看到了长城已修建了万里,而自己只不过是这万里长城中的一块砖而已,太过渺小,不值一提。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并指责我说,你这是谦虚,其实他们只看到了我,并没有看到整个长城,甚至不知道长城有万里之遥。

随后,我总结了一段话:“只有那些看透问题本质的人,才会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而那些看不透问题本质的人,才会误以为他人表面的谦逊就是谦虚。”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知越深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而认知越浅的人,越容易把别人的清醒当成谦虚。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文化,后来读了一些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不仅没文化,而且还很无知。

只有当你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你才会发现,自己真的是很无知,且文盲。因为你没有打开书,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只是浅薄地误以为自己只是没文化而已。而当你真正读了很多书之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书籍没读,还有那么多知识是自己所不知道的。

当你站在门外,不会认为自己无知;而当你真正走进大门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真的是,太渺小了。因为这个世界大到远超你的想象力,是贫穷和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让人误以为自己只是没文化,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更广阔的无知。

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因为苏格拉底看透了本质,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所以才说一无所知。而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却认为苏格拉底这是谦虚的表现。

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是一种智慧,而知道无知之后,仍在努力探寻,则是一种力量。

(稀泥道德)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人生仿佛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别人似乎总能苦尽甘来,而我却只有痛苦,何曾有过一丝甘甜?

有人说,人生难免会有风雨,但他们的风雨只是暂时的,风雨过后总能见到彩虹,迎来万里晴空。而我,似乎总有经历不完的风雨,仿佛我是专为承受痛苦而生,连别人的痛苦也一并承担了。

其实,人生并不需要经历太多痛苦。过多的痛苦,必然会造成心理阴影,逐渐形成反社会人格,厌恶社会,最终酿成灾祸,甚至危害他人。我曾写过“寒鱼头”,寒鱼头就是终身磨难制,一辈子都在经历磨难。过多的磨难和痛苦,慢慢影响了其性格发展,并最终走向了另一条路,成为了反面角色。看到寒鱼头最终的结局,不免让人心酸。李玫瑾老师曾说过:“不被社会善待的人,很难去善待社会。”这句话用在寒鱼头身上,再恰当不过。寒鱼头是虚拟角色,是我写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虽是虚构的,但寒鱼头的影子却来源于社会。我经历了二十年一事无成,承受了过多的痛苦和委屈,还得自我安慰,相信自己,明天会更好。正如吕闯所说的,平凡可贵是穷人自我安慰的药剂。

我把自己二十年不如意的人生,都放在了寒鱼头身上,并将其放大,这就是寒鱼头,一个经历过沧桑的铁骨铮铮的反面角色。也可以说,他是我二十年沧桑经历的放大镜。

我只想通过寒鱼头,来抒发我这二十年不如意的人生。同时,我也想通过寒鱼头来证明一个道理:痛苦是有限度的,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痛苦会消耗人,甚至会侵蚀人的心理结构,最终导致性格扭曲。

也常听人说,做人要大度一点,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宰相并不是用来承受委屈的,但人们却把所有委屈都强加给了宰相,让宰相来承担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的含义,似乎直接把宰相放在火上烤,一边烤还一边劝宰相要大度,要有格局。宰相被迫架在火上烤,一边忍受着痛苦,一边还得开导自己:“我是为大众而生,理应承受痛苦。”

人们只顾着让宰相承担痛苦和委屈,但却忘记了,宰相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人们只是一味地添柴加火,使火焰更旺盛,却没有一个人心疼过,丞相正在承受被烤焦的感受和痛苦。

人们只知道劝诫丞相要大度,多承受委屈,要有牺牲奉献精神。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减少丞相的痛苦和委屈。人们只知道强加委屈给丞相,却没有人会替丞相排忧解难,减少痛苦和委屈。

丞相不是圣人,也没有金刚不坏之身。更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替他人承担痛苦和委屈。那些劝诫别人要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强迫他人做出不必要的牺牲,以此来回避麻烦。与其劝别人大度,不如说他们是想逃避麻烦罢了。

在处理问题时,人们常常会为了减少自身精力的过度分散,从而选择用道德去绑架他人,劝诫他人要大度,既往不咎“宰相肚里能撑船”,有时还会列举一些名人例子,来增加自己的说服力,并以最快、最简洁的方式来化解矛盾,最终迫使另一方做出牺牲和让步。这种做法看似在解决问题,赞扬大度精神,实际上是用道德掩盖逃避责任的惰性。

以前,我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总是让好人来承受委屈?现在,我慢慢想通了,也理解了。

之前,我和堂兄发生了一些矛盾。事情的起因是,年前回家时,堂兄多次向我表示,如果遇到困难,他可以提供帮助,虽然不多,但三五千还是有的。我以为堂兄是个实在人,便信以为真。后来,我真的遇到了经济困难,于是去找堂兄。第一次,他回绝了我,表示没有钱。第二次,我又去找他,他都没理我。我慢慢发现,堂兄是一个好说大话的人,华而不实,说大话、吹牛可以,但就是不办实事。这是品质问题,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不愿再与他来往。毕竟,一个华而不实、喜欢吹牛、不办实事的人,我是不会过多接触的,无论是谁,自家亲兄弟也不行。

后来,我的家人开始劝我,认为毕竟是一个祖父的,何必把关系闹得那么僵?他们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有事了,还不是得靠自家兄弟?”他们劝我要大度,放下恩怨,与堂兄和解。

于是,我听从了劝告,与堂兄和解了。我的家人便自认为是因为他们能力强,所以才化解了这场矛盾。实际上,是我做出了牺牲,用承受委屈的方式来换取和平相处。我的家人规避了麻烦,用息事宁人、道德绑架的方式,强迫我吞下委屈,与他人和解。表面上看,矛盾似乎得到了化解,但我内心的扭曲也随之加深了。真正的和解,不是无底线地忍让,而是在尊重表面的同时,也尊重内在的感受。

我想表达的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为了规避麻烦,选择用道德绑架他人,并强迫他人吞下委屈,达成表面上的和平。虽然矛盾看似化解了,但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而内心的矛盾却无形地增加了,心理也随之扭曲。用道德绑架去和解,其实是在掩盖问题,激化内在矛盾,并非本质矛盾化解。真正的道德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依靠单方面的妥协与牺牲。

上一章 第三章 咱家淼淼随笔文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