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勾勒出的“毒蝎”阴影,终究需要现实的锚点。江誉深知,再精密的数字侧写,也抵不上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他必须走出数据的安全屋,踏入曼谷这座光影交织的迷宫,用双眼去确认,用直觉去感受那个隐藏在都市丛林中的猎食者。
“陈远”,这是江誉为自己准备的新身份。一份精心伪造的履历显示他是一名常驻新加坡的私募基金分析师,此次来曼谷进行为期数周的东南亚市场调研,对新兴的数字资产和跨境投资机会抱有浓厚兴趣。这个身份既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其出入高端场所,又带着分析师特有的好奇与谨慎,不会显得过于突兀。相应的行头——剪裁合体的亚麻衬衫、休闲西裤、一块低调但价值不菲的腕表,以及一款装有特定商务社交软件的最新款手机——迅速取代了他平日随意的衣着。
他的活动区域,集中在素坤逸路和是隆路交界处的高端商圈,这里云集着豪华酒店、私人会所、以及“云顶边缘”酒吧和“琉璃坊”水疗中心这类场所。根据分析,这是“毒蝎”最可能出没的区域。
江誉的追踪,并非电影中那种紧张的贴身尾随。那在“毒蝎”这种级别的目标面前无异于自杀。他采用的是更高级别的“环境浸润”与“节点监控”。
他入住了目标区域边缘一家高端服务式公寓,房间视野开阔,能观察到附近几条主干道的车流和部分建筑的出入口。阳台上架设的高倍率望远镜经过巧妙伪装,看起来像是观赏城市风光的普通设备。他并没有期望能直接看到“毒蝎”,而是要熟悉这片区域的“节奏”——豪车出入的时间规律、安保人员的换班模式、甚至送餐和快递的高频时段。
白天,他化身勤奋的分析师,出现在目标区域附近的几家高端咖啡馆和共享办公空间。他选择的位置总是靠近角落,既能观察入口,又不易被注意。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复杂的K线图和行业报告,但他的眼角余光从未离开过环境。他留意着那些独来独往、举止从容却带着一丝疏离感的亚裔男性,特别是那些对电子设备异常专注、接听电话时习惯性走到安静角落的人。他观察他们的微表情,走路的姿态,与服务员打交道的方式。“毒蝎”应该具备某种程度的控制欲和警惕性,这些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晚上,他的战场转移到“云顶边缘”酒吧。他没有直接尝试进入会员制的核心区域,而是选择位于同一栋建筑底层、对公众开放的酒廊。他点一杯单一麦芽威士忌,慢慢啜饮,像是结束一天工作后在此放松。耳朵却如同灵敏的雷达,捕捉着周围零碎的对话片段——关于巨额投资、跨国交易、以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隐晦抱怨。他注意到几个看似是中间人或掮客的人物,他们周旋于不同客人之间,眼神精明,言语试探。江誉会适时地、不引人注意地加入一些关于区块链技术或东南亚投资前景的讨论,言辞专业而克制,既展示了自己的“价值”,又不过分突出。
在一次看似偶然的闲聊中,他通过一个掮客,了解到“琉璃坊”水疗中心并非寻常的休闲场所,其顶层的VIP区需要引荐才能进入,那里是某些偏好低调的富商进行“安静会面”的首选。这进一步印证了江誉的猜测。
然而,几天下来,他并没有发现与“毒蝎”网络行为模式高度吻合的目标。他捕捉到几个可疑的身影,但经过更长时间的观察和交叉比对,要么排除了嫌疑,要么确认只是些普通的灰色地带商人。曼谷的繁华之下,隐藏着太多秘密,“毒蝎”只是其中最狡猾的一个。
江誉没有气馁。他知道,这种层级的对手,不会轻易暴露行踪。他调整策略,从广泛撒网转为重点观察。他利用黑客手段(极其谨慎,通过多个跳板并清除痕迹),获取了“云顶边缘”和“琉璃坊”周边区域非核心区域的公共监控摄像头一段时间内的访问日志(并非实时监控,那风险太高)。他并非要寻找特定的人,而是分析异常模式:是否有车辆在特定时间频繁出现又迅速离开?是否有人员进出时间与已知的“蜂巢”网络活动高峰时段存在关联?
同时,他启用了一个小型无人机,外形仿照市面上常见的航拍玩具,在夜间对目标建筑的外围和顶层平台进行短暂的、合法的航拍(以拍摄城市夜景为掩护),试图获取建筑结构、可能的逃生通道以及顶层区域的灯光活动情况。这些信息对于预判“毒蝎”的行动模式和可能的撤离路线至关重要。
这是一场极度耗费心神的猫鼠游戏。江誉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不仅要寻找目标,更要防止自己暴露。他频繁更换观察点,避免形成规律。他使用一次性SIM卡和经过高度加密的匿名网络进行必要通讯(主要与素攀警监单线联系,汇报进展有限,且避免提及敏感技术细节)。他像幽灵一样融入曼谷的夜色,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在第四天的深夜,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当时江誉正在“云顶边缘”楼下酒廊,一个身影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亚裔男子,身材精干,穿着合身的深色定制西装,没有佩戴任何显眼的饰品。他独自一人,从一部直达顶层的专属电梯走出,没有在前台停留,径直走向出口。他的步伐沉稳而高效,眼神平静地扫过大厅,没有任何停留,但江誉却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那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绝对掌控下的放松,一种掠食者回到自己领地后的从容。
最让江誉心头一紧的是,男子在走出旋转门之前,有一个极其短暂、几乎是本能的动作——他用左手小指,非常轻微地弹了一下右侧西装袖口并不存在的灰尘。这个动作,与江誉在分析“毒蝎”某个被截获的加密通信习惯(喜欢在指令末尾附加一个无意义的特定字符,类似于个人签名)时,产生的一种直觉联想高度重合!那是一种难以模仿的、深植于潜意识的个人习惯印记!
男子迅速坐进一辆等候在门口的黑色宾利慕尚,车窗是深色的隐私玻璃,车辆无声地滑入车流。
江誉强压下立刻跟上去的冲动。那太明显了。他记下了车牌号(很可能是假的),然后迅速起身,走向相反方向的出口,同时通过加密手机向素攀警监发出了一个简短的预警信息,包含车牌号和车辆离去方向,请求警方交通监控系统进行谨慎的、非接触性的协查。
他走到路边,拦下一辆普通的出租车,没有直接追踪宾利,而是报了一个相反方向的地址。他需要时间消化这个发现,并规划下一步。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猎人终于嗅到了猎物清晰踪迹时的兴奋与极度谨慎。
那个弹袖口的细微动作,如同在数据的混沌中终于捕捉到的一丝确切的“指纹尘埃”。虽然还不能百分百确定就是“毒蝎”,但可能性已急剧升高。曼谷的迷局,似乎终于透进了一线微光。然而江誉也清楚,光线的背后,可能是更深的陷阱。他已经踏入了“毒蝎”的领地,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