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文化节在一场精彩的民俗表演中落下帷幕。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次云栖之行收获满满,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感受到了淳朴的人情,还了解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后一定还要再来。
送走最后一批游客,苏晚和顾宸并肩走在青石板路上,脸上满是疲惫,却也带着满满的成就感。
“今天真的太成功了。”苏晚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
顾宸握紧她的手,温柔地说:“是啊,辛苦你了。不过看到大家这么喜欢云栖镇,喜欢这里的文化,一切都值得了。”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银辉。两人沿着河边慢慢走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
“你说,外公和外婆要是看到现在的云栖镇,会开心吗?”苏晚忽然问道。
顾宸停下脚步,转头看着她,眼神坚定:“一定会的。他们一生都在守护这个小镇,守护这里的文化和人情。现在,我们不仅传承了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让小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感到骄傲的。”
苏晚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慨。她想起了外公日记里的一句话:“岁月流转,初心不改。只要有人坚守,文化便不会消亡,爱情便不会褪色。”如今,她和顾宸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这句话。
接下来的日子,云栖镇越来越热闹,却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的宁静。苏晚和顾宸的生活也越来越充实,他们一起工作,一起采风,一起守护着这个充满故事的小镇。
这天,苏晚在整理古镇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县志。县志里记载着云栖镇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很多关于当地传统手艺的记录,其中就包括一种已经失传的“云纹刺绣”。
“顾宸,你快来看!”苏晚兴奋地喊道。
顾宸连忙走过去,看着县志里的记载,眼神也亮了起来:“云纹刺绣?这可是江南地区非常珍贵的传统手艺,没想到我们云栖镇也有。”
“是啊,”苏晚点点头,“县志里说,这种刺绣以云纹为主要图案,针法细腻,色彩淡雅,曾经是镇上大户人家小姐出嫁时的必备嫁妆。可惜后来因为战乱和时代变迁,这种手艺渐渐失传了。”
“太可惜了。”顾宸叹了口气,“这么好的手艺,不能就这么消失了。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它恢复起来?”
苏晚眼睛一亮:“我也是这么想的。沈爷爷上次来的时候,说他母亲就是当年镇上有名的刺绣艺人,或许他知道一些关于云纹刺绣的线索。”
第二天,苏晚和顾宸特意去了沈明远的住处。沈明远听说他们想恢复云纹刺绣,非常支持:“这是好事啊!云纹刺绣是我们云栖镇的瑰宝,能把它恢复起来,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先人的告慰。”
他回忆起小时候看到母亲刺绣的场景,详细地描述了云纹刺绣的针法、色彩和图案特点:“这种刺绣最讲究的就是‘云的灵动’,针法要疏密有致,色彩要淡雅自然,绣出来的云纹要像真的一样,飘逸洒脱。”
沈明远还从箱子里翻出了一块保存完好的云纹刺绣手帕,递给苏晚:“这是我母亲当年绣的,你们可以拿去参考。”
苏晚接过手帕,小心翼翼地展开。手帕上的云纹栩栩如生,针法细腻,色彩淡雅,果然名不虚传。她和顾宸都深受震撼,更加坚定了恢复云纹刺绣的决心。
回到镇上后,苏晚和顾宸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在文化站开设了“云纹刺绣培训班”,邀请了市里有名的刺绣艺人来授课,还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寻找对刺绣感兴趣的人。
起初,报名的人并不多,大家都觉得刺绣太难,而且没什么前途。苏晚没有放弃,她和顾宸一起去镇上的各个村落宣传,给大家讲解云纹刺绣的历史和价值,还展示了那块古老的刺绣手帕。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姑娘和媳妇,她们对这种古老的手艺充满了好奇。培训班的人数越来越多,文化站里每天都充满了针线穿梭的声音。
苏晚也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她学得非常认真。每天下班回家后,她都会坐在灯下练习刺绣,顾宸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偶尔给她递一杯水,或者帮她整理丝线。
有一次,苏晚因为一个针法总是学不会,有些泄气。顾宸拿起针线,笨拙地试着帮她演示,结果把线弄得一团糟,逗得苏晚哈哈大笑。
“你看,我比你还笨。”顾宸笑着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和坚持,你外公和外婆当年坚守爱情,坚守家园,不也是这样吗?”
苏晚点点头,重新拿起针线。在顾宸的鼓励下,她越来越有信心,刺绣技术也越来越精湛。
半年后,第一期云纹刺绣培训班结业了。学员们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虽然有些稚嫩,却充满了诚意。苏晚和顾宸把这些作品举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吸引了很多游客和村民前来参观。
“没想到我们云栖镇还有这么厉害的手艺!”
“这些刺绣真好看,要是能买到就好了。”
游客们的赞美给了学员们很大的鼓励,也让苏晚看到了商机。她和顾宸一起成立了“云栖绣坊”,把学员们的作品进行包装和销售,还开发了一些以云纹刺绣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钱包、书签、围巾等。
绣坊的生意越来越好,不仅受到了游客的喜爱,还通过网络销往了全国各地。很多学员都辞去了外面的工作,回到绣坊专门从事刺绣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苏晚看着这一切,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云纹刺绣不仅得到了传承,还为小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也离不开外公和外婆的精神指引。
这天,苏晚和顾宸一起回到苏家老宅。母亲正在院子里采摘杨梅,看到他们回来,笑着说:“你们来得正好,沈爷爷也在呢。”
苏晚和顾宸走进屋里,看到沈明远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块云纹刺绣围巾,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沈爷爷,您怎么来了?”苏晚笑着问道。
“我听说你们的绣坊办得很好,特意来看看。”沈明远说,“这块围巾绣得真不错,和我母亲当年绣的不相上下。”
“这都是学员们努力的结果。”苏晚说,“我们还打算把云纹刺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知道这种手艺。”
“好,好!”沈明远连连点头,“这样一来,云纹刺绣就不会再失传了。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啊!”
母亲端来一盘新鲜的杨梅,笑着说:“今天我们家晚晚和小顾立了大功,我做了一桌子菜,我们好好庆祝一下。”
餐桌上,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沈明远说起了外婆当年的事情,说外婆不仅温柔贤淑,还心灵手巧,当年也是镇上有名的刺绣高手。
“你外婆当年绣的云纹屏风,那才叫一绝。”沈明远回忆道,“可惜后来战乱,那屏风遗失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苏晚听着,心里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她和顾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默契。
饭后,苏晚对沈明远说:“沈爷爷,您能不能再详细地给我们讲讲外婆当年绣的屏风?我们想试着把它复原出来。”
沈明远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然可以!我一定把我记得的都告诉你们。”
接下来的几个月,苏晚和顾宸一边忙着绣坊的生意,一边收集关于外婆刺绣屏风的线索。沈明远给他们详细描述了屏风的尺寸、图案和色彩,苏晚则根据这些线索,画出了屏风的设计图。
绣坊的学员们听说要复原外婆的刺绣屏风,都非常积极,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裁剪布料,有的负责调配丝线,有的负责刺绣,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手艺。
顾宸则用相机记录下了屏风复原的全过程,从设计图的绘制,到丝线的调配,再到一针一线的刺绣,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精准地捕捉下来。他打算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一个专题,让更多人了解云纹刺绣的魅力,了解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
经过半年的努力,刺绣屏风终于复原完成了。屏风高两米,宽三米,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云纹,还有几只展翅飞翔的大雁,寓意着“归雁还巢”。屏风的色彩淡雅自然,针法细腻精湛,完美地还原了当年的风貌。
这天,苏晚和顾宸把刺绣屏风安放在了文化站的展厅里。沈明远、母亲还有绣坊的学员们都来了,大家看着这精美的屏风,都忍不住赞叹起来。
“太像了,太像了!”沈明远激动地说,“和我记忆中你外婆绣的屏风一模一样。婉卿要是看到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母亲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妈一直以为,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屏风了。谢谢你们,晚晚,小顾。”
苏晚看着屏风,心里满是感慨。她仿佛看到了外婆当年坐在窗前刺绣的身影,看到了外公站在一旁温柔注视的眼神。这份跨越时空的传承,不仅让古老的手艺得以延续,也让外公和外婆的爱情故事,以另一种方式永远流传。
顾宸拿起相机,拍下了这感人的瞬间。他看着苏晚,眼神温柔而坚定:“苏晚,我们做到了。”
苏晚点点头,眼里闪烁着泪光:“是啊,我们做到了。这不仅是对云纹刺绣的传承,也是对外公外婆的告慰。”
夕阳透过文化站的窗户,洒在刺绣屏风上,给屏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云纹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飘逸洒脱,宛若仙境。
苏晚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她和顾宸会继续坚守在云栖镇,传承和弘扬这里的文化,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而外公和外婆的爱情故事,还有云栖镇的岁月沉淀,也会像这屏风上的云纹一样,永远飘逸在时光的长河中,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