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场的转机,让南洋代理陈景明信心大增,很快对接了马来、印尼的本地商户,订单量陡增。可就在第二批改良竹编运往印尼时,又出了岔子——货船在港口滞留三日,部分竹编因船舱闷热,表面竟泛起了淡淡的霉点。
“印尼比新加坡更湿热,椰壳油+樟木粉的防护还是不够!”陈阳在电报里急得上火,“而且当地商户说,霉点会让顾客觉得‘不吉利’,这批货要么降价处理,要么原路退回。”
沈清辞拿着电报,眉头拧成了疙瘩。之前的防护工艺已经结合了南洋气候改良,没想到印尼的湿热超出预期。“得找到更彻底的防潮驱虫方法,还要符合当地的使用场景。”她立刻召集林砚之和周叔商议。
周叔想起老辈人用“草木灰+桐油”处理竹材的法子:“草木灰能吸潮,桐油能防水,要不试试在现有工艺里加这两样?”林砚之却摇头:“桐油气味重,南洋人偏爱自然清香,怕是不接受。”
沈清辞忽然想起苏晚传回的消息:“南洋人常用椰壳、香茅等天然材料驱虫防潮,咱们能不能就地取材?”她当即给苏晚发去电报,让她寻找当地的天然防潮材料。
几天后,苏晚的回信来了:“印尼盛产香茅和槟榔壳,香茅气味清新,驱虫效果好;槟榔壳碾碎后吸水性极强,且自带天然色泽,和竹编、藤条很搭。”她还寄回了香茅干和槟榔壳粉末样品。
工坊里立刻展开试验:沈清辞将槟榔壳粉末混入“竹松双浸法”的浸泡液中,让竹材充分吸收;周叔带领工匠,用香茅精油代替部分椰壳油,涂抹在竹编表面,既保留清香,又增强防护;林砚之则优化了包装——在防震竹篾框架里,夹层铺一层晒干的香茅叶,双重防潮驱虫。
为了验证效果,他们特意将样品放在湿热的地窖里,一周后取出,竹编依旧干爽无霉点,还带着淡淡的香茅味。“成了!”周叔激动地说。
改良后的第三批竹编加急运往印尼,不仅解决了发霉问题,香茅的清香和槟榔壳带来的温润色泽,更让竹编多了几分南洋风情。当地商户收到货后,赞不绝口:“这气味太讨喜了,放在家里还能当天然香氛!”
苏晚趁机在印尼举办了一场小型竹编体验会,邀请当地华人主妇和西洋顾客亲手编织简易的香茅竹编挂件。香茅的清香萦绕现场,大家一边编织一边交流,不少人当场下单,还提出了新需求:“能不能做香茅味的竹编茶盘?”“想要带槟榔壳纹理的收纳盒。”
体验会结束后,订单量暴增,之前滞留的霉点竹编也被商户以“手工瑕疵款”低价售出,竟意外受到年轻顾客追捧,说“每一处霉点都是独一无二的印记”。
陈阳在电报里笑称:“沈姑娘,现在印尼的顾客都在问,下次能不能出‘榴莲味’‘芒果味’的竹编!”
沈清辞看着电报,忍不住笑了。她知道,南洋出海之路,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只要顺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调整方向,老竹编就能在异国他乡扎根。而接下来,他们还要面对马来市场的贸易壁垒,以及西洋商人提出的“批量定制”需求,这场跨越山海的传承之旅,才刚刚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