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公司宣讲结束后,评审团闭门讨论了一个小时。会场里的空调风带着几分凉意,林晚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袋边缘,耳边是台下零星的交头接耳——有同行低声议论两家方案的优劣,也有媒体记者对着录音笔整理思路。当主持人踩着高跟鞋走上台,麦克风发出轻微的电流声时,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林晚和马嘉祺都微微坐直了身体:前者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节因为轻微用力而泛出浅白,后者则依旧保持着放松的坐姿,手肘搭在椅扶上,指尖却悄悄收了收,眼神比刚才专注了几分。
主持人经过评审团综合评估,启星资本的方案在风险控制和创新性上表现突出
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林晚身后的团队成员悄悄松了口气
主持人马氏集团的方案在资源整合和执行效率上更具优势……
话音顿住,她低头看了眼手中的评审结果,语气多了几分歉意
主持人最终,双方得分相同,项目暂不落地,我们将在一周后组织二次评审,请两家公司进一步优化方案。
结果一出,全场哗然。后排的记者们立刻举起相机,镜头在林晚和马嘉祺之间来回切换;启星资本的项目经理小张下意识“啊”了一声,又赶紧捂住嘴;马氏集团那边,几个西装革履的高管也交换了惊讶的眼神。马嘉祺却没什么意外的神色,他缓缓站起身,左手轻轻整理了一下衬衫袖口——那动作从容得像在自家办公室整理文件,而非在满是镜头的会场。他径直走向林晚,黑色皮鞋踩在地毯上没有半点声响。
他比林晚高出大半个头,站在她面前时,却刻意微微俯身,避开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感。
马嘉祺林总,没想到第一次交手就是平局。
他主动伸出手,掌心朝上,指骨分明,指尖带着空调房里的微凉温度。林晚也站起身,指尖触到他掌心时,能感觉到他的力道——有力却不紧绷,既带着商业对手的分寸,又藏着几分对实力的认可。
林晚马总实力确实很强,是我们的劲敌。
林晚的声音平稳,目光直视着他的眼睛。她原以为马氏集团的继承人会带着几分傲慢,毕竟马氏在行业内的地位摆在那里,可刚才宣讲时,他对方案细节的把控、对评审团提问的应答,都透着远超同龄人的沉稳。
“劲敌”两个字让马嘉祺笑了笑,眼角的冷冽散去几分,露出一点温和的弧度:
马嘉祺希望一周后的二次评审,林总仍有今日的底气。
他松开手,转身走向自己的团队,背影依旧挺拔,没有回头。林晚看着他的背影,指尖还残留着他掌心的温度——这个男人,不仅有实力,还有难得的“尊重对手”的气度。她低头看了眼文件袋里的方案,突然对接下来的一周多了几分期待,而非压力。
回到公司,林晚立刻召开了项目会议。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方案的拆解图,小张把评审团的反馈逐条列在上面:
林晚评审说我们的风险控制模型很完善,但缺乏具体的应急落地案例;创新性这块,概念很好,可没有明确的试点时间表。
林晚指尖点在“应急案例”那栏,抬眼看向团队:
林晚明天开始,分两组行动——一组去查近三年行业内类似项目的风险事件,整理出三个最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做对应的应急方案
林晚另一组对接技术部,把创新模块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资金投入、责任人都要列清楚。
“马氏那边会不会提前动?”有人小声问
林晚想起马嘉祺离开时的眼神,摇了摇头:
林晚不用管他们,做好我们自己的事。马嘉祺不是会搞小动作的人,他要的应该是实打实的方案较量。
事实确实如林晚所料。第三天下午,她去市中心的供应商公司对接试点资源时,在咖啡馆偶遇了马嘉祺。他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份打开的文件,旁边是马氏的项目负责人。看到林晚,他没有回避,反而抬手示意了一下。林晚犹豫了两秒,还是走了过去。
马嘉祺林总也来对接供应商?
马嘉祺合上文件,指尖敲了敲桌面
马嘉祺这家的技术支持不错,就是交付周期有点长。
他没有隐瞒自己的调研结果,反而主动提了个关键信息。林晚愣了一下,随即点头:
林晚我们也注意到了,正在和他们谈加急方案。
马嘉祺需要帮忙吗?
马嘉祺问得随意,却不是客套。林晚笑了笑,摇头:
林晚谢谢马总,不过启星的事,我们自己能解决。
她不想欠这个人情,也不想让这场竞争变了味。马嘉祺也不勉强,拿起文件起身:
马嘉祺那祝林总顺利,二次评审见。
接下来的几天,启星团队几乎连轴转。林晚每天加班到深夜,办公室的灯总是整栋楼最后熄灭的那一盏。第四天晚上,小张抱着一摞应急案例进来,眼里满是疲惫:
小张林总,三个突发情况的方案都做完了,您看看。
林晚接过文件,逐页翻看,突然指着其中一条:
林晚这个原材料断供的应急方案,备选供应商只列了一家,不够。再加两家,明天让采购部对接。
小张可是采购部今天已经下班了……
小张的声音有点低。林晚抬头看了眼窗外的夜色,放缓了语气:
林晚辛苦你明天一早联系,就说我说的,优先对接这件事。我们不能在细节上输给马氏。
小张点点头,转身出去时,忍不住说了句:
小张林总,您对自己也太严格了。
林晚笑了笑,没说话——她不是严格,是不想浪费这次和强者较量的机会。
二次评审那天,会场的氛围比上次更紧张。林晚穿着一身浅灰色西装,手里拿着优化后的方案,走进会场时,正好和马嘉祺迎面遇上。他今天换了件深蓝色衬衫,领口系得整齐。
马嘉祺林总,准备好了?
林晚托马总的福,准备得差不多了。
林晚答。两人相视一笑,没有再多说,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
宣讲环节,林晚先上台。她把应急案例做成了动态演示图,指着屏幕说:
林晚针对原材料断供、技术故障、政策变动这三类风险,我们分别对接了三家备选供应商、两个技术支援团队,还提前和政策研究机构建立了沟通机制……
评审团的人频频点头,有人拿起笔在本子上记录。轮到马嘉祺时,他重点讲了资源整合的优化:
马嘉祺我们和核心供应商签订了优先供货协议,把原来的审批流程从五步减到三步,工期能缩短三天;另外,我们追加了20%的备用资金,确保执行过程中不会因为资金问题停滞。
提问环节,有评审问林晚:
工作人员创新模块的试点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如果第一阶段效果不好,会不会止损?
林晚立刻回答:
林晚第一阶段投入500万,占总预算的15%;我们设置了明确的止损指标,一旦试点数据低于预期值的80%,立刻暂停调整,不会盲目推进。
另一位评审问马嘉祺:
赵姐流程简化会不会导致监管漏洞?
马嘉祺拿出一份流程图
马嘉祺我们在每一步都加了双重审核,简化的是冗余环节,不是监管标准。
评审团再次闭门讨论时,林晚靠在椅背上,轻轻捏了捏眉心。小张在旁边小声说:
小张林总,我们这次应该没问题吧?
林晚看了眼马氏团队的方向,马嘉祺正和下属低声交流,神色平静。
林晚不知道,但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了。
一个小时后,主持人再次走上台。
主持人经过评审团最终评估,马氏集团的方案在执行落地性上略胜一筹
主持人顿了顿,补充道
主持人但启星资本的风险控制和创新性依旧值得肯定,项目方决定将启星的方案作为备选,未来不排除合作可能。
掌声响起时,马嘉祺站起身,再次走向林晚。
马嘉祺林总,你的方案很精彩。
他伸出手,这次掌心带了点暖意。
林晚马总实至名归。
林晚回握他的手,指尖的温度比上次更清晰。
马嘉祺下次有机会,我们可以合作一次。
马嘉祺说。林晚点头:
林晚好啊,下次再较量——或者合作。
走出会场,阳光洒在身上,小张兴奋地说:
小张林总,虽然没赢,但能当备选已经很厉害了!
林晚看着远处马氏团队的背影,嘴角扬起一点笑意。她知道,这次平局不是结束,而是她和马嘉祺——也是启星和马氏——在行业里良性竞争的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