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帅府的清晨裹着一层淡霜,朱元璋握着狼毫笔的手悬在案头,目光锁在摊开的《滁州户口册》上——昨夜李善长刚送来新统计的丁口数,用他教的“十进制分类法”写得工工整整,可最后那行“钟离乡新征士兵三百二十六人”却像根细刺,扎得他指尖发紧。
身后传来轻缓的脚步声,马秀英的靛蓝襦裙扫过门槛,木盘上的小米粥冒着热气:“风凉,先喝口热的。”她将瓷碗推到他手边,目光掠过案上的户口册,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缠枝莲荷包——那是她昨夜熬夜绣的,针脚里藏着“平安”二字。
朱元璋端起粥,刚抿了一口,院外突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徐达的嗓门撞破晨雾:“朱兄弟!濠州来的信使!”
信使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兵,裤脚沾着泥,胸口的“郭”字兵符歪歪扭扭。他扑跪在朱元璋脚边,从怀里掏出卷皱巴巴的帛书,声音带着哭腔:“朱帅!郭大帅被孙德崖、赵均用围在濠州城,已经三天没出粮了!少帅说……说您若念及义父恩情,就带援兵来!”
帛书展开时,朱元璋的指尖颤了颤——郭子兴的字迹原本雄浑,此刻却歪歪扭扭,末行的“速来”二字浸着墨渍,像极了血痕。他抬头看向徐达,徐达的玄色劲装沾着晨露,左手无意识摩挲着虎头湛金枪的枪缨:“俺带三千骑兵,明日就能到濠州!”
“不可。”李善长的青衫掀开门帘,手里还攥着本账册,“滁州刚收编了两营降卒,粮草只够支撑两个月。若带重兵去救,万一孙德崖分兵袭滁州,我们首尾难顾。”
马秀英接过帛书,指尖掠过“孙德崖”三字,眉峰微蹙:“义父当年在濠州,给了你安身之地;如今他被困,我们若袖手旁观,天下人会说我们‘忘恩负义’。何况濠州是淮西的门户——孙德崖占了濠州,就能切断我们和钟离的联系,下次要征兵,可就难了。”
朱元璋的手指敲了敲案角,狼毫笔在帛书上画了个圈——那是濠州的位置,在他脑海里的“淮西战略地图”上,正对着滁州的后背。他想起穿越初时,郭子兴把他从死人堆里拉出来,说“你这娃子眼神亮,不像普通大头兵”;想起郭天叙端来的毒酒,他用银簪试出砒霜时,郭子兴拍着桌子骂“竖子无谋”。
“李善长留守滁州。”他突然开口,声音像淬了霜的钢,“带足三日粮草,拨两千石米给濠州——但要等我们进城再卸车。徐达带三千骑兵为先锋,午时出发;我带五千步兵,带齐攻城器械。”
李善长皱起眉:“三日粮草?若孙德崖坚守,我们会断粮。”
朱元璋拿起案头的钛合金手表——那半块金属泛着冷光,是他和现代唯一的联系。他指腹摩挲着表盘上的划痕:“孙德崖和赵均用面和心不和,撑不过三日。我们速战速决,打完就回滁州。”
马秀英转身去里屋,抱出个青布包:“我把止血散和金疮药都装了,还有你上次说的‘消毒棉’——用白酒泡过的纱布,比草药管用。”她把布包塞进朱元璋手里,指尖碰到他掌心的薄茧,轻声补了句:“小心郭天叙,他上次……”
“我知道。”朱元璋握住她的手,指腹蹭过她右耳后的朱砂痣——那是他穿越后第一个记住的细节,“等我回来,我们去琅琊山看枫叶。去年你说想看,我记着呢。”
午时的校场上,徐达的骑兵已经列好队。朱元璋走过去,蹲在个小兵面前,捏了捏他的草鞋:“鞋底是新纳的?”小兵点头,声音里带着自豪:“徐将军说,草鞋不合脚,跑不快。”
徐达挠着头笑:“俺就是跟着你学的——上次你说‘士兵的脚是战斗力’,俺记着呐。”
朱元璋翻身上马,枣红马的鬃毛被风掀起,他望着校场边的滁州城——城墙上新刷的石灰还泛着白,城门口的粥棚飘着香气,那是马秀英让人搭的,给流民施粥。他突然喊了声:“秀英!”
马秀英站在城楼上,靛蓝襦裙被风掀起,像朵开在秋光里的莲。她举起手,晃了晃手里的《女诫》——那本书里夹着她写的密信,是给郭子兴的,说“元璋念及恩情,定会全力相救”。
骑兵的蹄声撞破云层,朱元璋的披风在风里猎猎作响。徐达的声音从前面传来:“朱兄弟,前面有元军游骑!”
朱元璋抽出腰刀——那是郭子兴赐的,刀身刻着“朱元璋”三个字。他眯起眼,看着前方扬起的灰尘:“徐达,带你的骑兵冲过去——用‘闪电战’!”
徐达咧嘴笑,虎头湛金枪直指天空:“兄弟们!冲啊!”
骑兵像股黑色的洪流,撞进元军游骑里。朱元璋勒住马,看着徐达在阵中纵横,枪尖挑落一个元兵的头盔,突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扛着锄头说“俺想跟着你,有口饭吃”。现在的徐达,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将军了。
黄昏时,濠州城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朱元璋勒住马,望着城墙上的“郭”字大旗——旗角破了个洞,在风里飘得凄凉。城楼上的郭天叙穿着银甲,玉带束着腰,看到朱元璋的军队,嘴角扯出个生硬的笑:“朱将军,你可算来了。”
朱元璋翻身下马,吩咐士兵扎营。他从怀里掏出半块钛合金手表,对着夕阳照了照——金属表面反射出濠州城的影子,像个扭曲的梦。他想起穿越那天,明故宫的火光照红了天,沈雨桐喊着“师兄,快回来”,可他却掉进了元末的战场。
信使走进营帐,低头说:“少帅请朱将军进城商议破敌之策。”
朱元璋把手表塞进怀里,站起身。帐篷外的风卷着落叶,吹得他的披风猎猎作响。他望着濠州城的城门,轻声说:“告诉少帅,我明天早上进城——带着我的兵。”
营帐的灯亮起来,朱元璋坐在案前,写下一封密信——是给马秀英的,说“濠州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但我会小心”。他把信折好,塞进个竹筒里,交给身边的亲兵:“连夜送回滁州,给夫人。”
亲兵领命而去。朱元璋靠在椅背上,望着帐外的月亮——那月亮和现代的一样圆,可洒在身上的光,却冷得刺骨。他想起马秀英说的“琅琊山的枫叶”,想起她煮的小米粥,想起穿越前的沈南风,想起明故宫的火……
帐外传来徐达的声音:“朱兄弟,营寨扎好了。”
朱元璋应了一声,站起身。他走到帐门口,望着濠州城的方向——城墙上的火把亮起来,像串烧红的珠子。他摸了摸怀里的钛合金手表,轻声说:“郭子兴,我来了。可这一次,我不会再任人摆布。”
风卷着落叶钻进帐篷,吹得案上的帛书哗哗作响。朱元璋转身,走进帐内,烛火映着他的脸,左眉骨的浅疤泛着淡红——那是穿越时撞的,现在已经成了他的标记。
帐外的月亮越升越高,照得濠州城的城墙泛着冷光。朱元璋坐在案前,拿起狼毫笔,在帛书上写下四个大字:“濠州,我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