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壮缪侯关羽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备上好酒,点上一炉香,净一净手,再来聊这个人。

因为他不一样。聊曹操,你可以拍着桌子骂他奸诈;聊吕布,你可以嗤笑他有勇无谋。但聊到他——关羽,关云长——你嗓子眼儿会不自觉地收紧,语气会不由自主地端正起来。

他不是历史书里一个冷冰冰的名字,他是活了快两千年,活在庙堂之上、市井之间,活在我们文化血脉里的一个“神”。可今天,咱们得大着胆子,试着把这位“神”请下神坛,看看褪去那层层叠叠的香火彩绘,底下那个有血有肉、有傲骨也有软肋、会流血也会败亡的、真实的山西汉子。

关羽的出场,就带着一股子侠客的腥风血雨。《三国志》里交代得简单,说他是河东解县人,“亡命奔涿郡”。为啥亡命?大概率是在老家杀了人,犯了事,跑路出来的。你看,他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良民,身上带着股不平则鸣的狠劲儿和正义感。

在涿郡,他遇到了刘备和张飞。桃园三结义,是演义,但那份“恩若兄弟”的情谊,是史实。从此,他的人生就跟刘备死死地绑在了一块儿。刘备起兵,他就跟着,不分昼夜,给刘备当保镖,形影不离。这是关羽的“根”,他一生所有的选择,光荣与败亡,都从这个“根”上生长出来。

早期的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头号打手,勇冠三军,但名气还没出圈。真正让他名震华夏的,是曹操给他搭的舞台——官渡之战的前奏,白马之战。

曹操和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对峙。曹操派关羽和张辽为先锋。这场面,堪称三国时代的“秒杀”经典。《三国志》写得极其干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注意这几个动词——“望见”、“策马”、“刺”、“斩其首”、“还”。一气呵成,如入无人之境。这不是两军对垒打了几百回合,这是万军丛中,他一眼锁定主帅,拍马过去,一刀毙命,砍了脑袋,再潇洒地回来。袁绍手下那么多将领,没一个能挡住他。

这一战,打出了“威震华夏”的序曲,也打出了曹操对他流口水的欣赏。

于是,就有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挖角”与“忠诚”的考验。

曹操对关羽,那是真好到离谱。上马金,下马银,封侯赐爵,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最绝的是,把天下第一宝马赤兔,送给了关羽。这待遇,哪个武将能不心动?

可关羽呢?他怎么说?他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这话,说得太漂亮,也太“关羽”了。第一,我深知曹公你的厚意;第二,但我跟我大哥刘备是发过誓同生共死的,绝不能背叛;第三,我不能白受你恩惠,等我替你立了功,报答了你,我再走。

君子坦荡荡。他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不欺骗,不隐瞒,恩怨分明。他帮曹操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算是报了恩。然后,真的挂印封金,把曹操赏赐的一切富贵原封不动地留下,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过五关斩六将,去找他那个当时正像丧家之犬一样寄人篱下的大哥刘备。

这是什么?这是“义”的极致。这种义,不是江湖义气,而是一种高于生命、高于富贵的信念和契约精神。曹操手下都要去追,曹操却感叹一句:“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曹操也是真英雄,他读懂了关羽这份情的重量,他敬重,也羡慕刘备。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让关羽成神的,是他的“义”和“傲”;而最终把他推下悬崖的,也正是他那份登峰造极的“傲”。

刘备拿下益州,汉中,称汉中王。关羽留守荆州,这是刘备集团的一半家当,是诸葛亮“隆中对”里北伐中原的桥头堡。此时的关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这四个字,终于完整地、实至名归地加冕在他头上。吓得曹操差点要迁都避其锋芒。

可巅峰,也是悬崖的边缘。

他太傲了。傲到看不起自己的盟友。孙权想跟他结亲家,派人求娶他的女儿。这是多么重要的政治信号!就算不答应,也该婉言谢绝。可关羽呢?他直接骂孙权的使者:“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一句话,把孙权彻底推到了对立面。这不是骂人,这是把东吴君臣的尊严踩在地上摩擦。他也傲到看不起自己人。骂糜芳、傅士仁这些镇守后方的将领,说“还当治之”,意思是等我打完仗回去再收拾你们。导致这二人在后方心怀恐惧,最终在吕蒙偷袭时不成而降。

他的傲,像一副厚重的铠甲,保护着他强大的自尊,却也隔绝了外界的声音,让他看不清真实的危险。他眼里只有北方的曹仁、徐晃,全然不顾及背后的江东,那只他口中的“江东鼠辈”,正在磨刀霍霍。

然后,就是那场千古悲歌——败走麦城。

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投降,荆州后方瞬间崩盘。关羽前有强敌,后路已断,陷入了绝境。他一生英雄,此刻却众叛亲离,进退失据。他退守麦城,那个小小的土围子,成了英雄的末路。

他想突围,回益州。带着寥寥十余骑,在临沮的小道上,被东吴的伏兵擒获。史书没写他最后一场战斗如何惨烈,但我们可以想象,那匹赤兔马再快,也驮不动注定的败局了。他和儿子关平,一同被杀。

一颗璀璨了数十年的将星,就这样陨落在一条无名的小路上。

他的头,被孙权送给曹操;他的身子,被孙权以诸侯之礼安葬。曹操将他的头隆重下葬。于是,民间说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山西”。一代英雄,死无全尸,被当成了政治礼物送来送去,何其悲凉!

所以,哥们儿,关羽是谁?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神。他刚愎自用,他骄傲轻敌,他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塌糊涂,这些性格缺陷直接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荆州的丢失。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看,他犯的错误是致命的。

但我们为什么依然如此敬他?甚至把他捧上神坛,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

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在乱世中近乎绝迹的品格——绝对的忠诚,和纯粹的骄傲。这种忠诚,不是愚忠,是经过巨大诱惑考验后,依然不改初心的选择。这种骄傲,不是狂妄,是源于对自身信念和价值近乎洁癖的坚守。

他败了,但他败得像个英雄,而不是枭雄。他的一生,像一柄宁折不弯的刀。刀会锈,会断,但它的锋芒,它的铮铮铁骨,却能在时间里长存。

我们拜关公,拜的或许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是那种“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承诺与担当。在这个充满算计和妥协的世界里,关羽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失败,为我们守护了关于“义”的最后一点童话。

读懂了关羽的败,或许,才真正读懂了关羽的魂。

上一章 温侯吕布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昭烈帝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