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安汉侯王平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个三国里最被低估的牛人——王平,王子均。

你可能得在蜀汉将领名单里找半天才能注意到他。他不是五虎上将,不是姜维那样的北伐先锋,更像是蜀汉军队里一块沉甸甸的压舱石。但你要是细品,会发现这个识字不多的大老粗,才是真正撑起蜀汉后期国防的脊梁。

他像工兵锹一样朴实无华,却总在危难时刻成为最可靠的那道防线。在人才凋零的蜀汉后期,他活成了“中流砥柱”四个字最生动的注解。

王平的出身很有意思。他是巴西宕渠人,少数民族(賨人)。最初在曹操手下当个代理校尉,汉中之战时投降刘备,当了牙门将。这个起点,实在不算高。

有意思的是他的文化水平——史书记载他“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写字不行,认字不超过十个。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成了蜀汉的顶梁柱。这说明什么?说明实战经验有时比纸上谈兵更重要。

王平人生的转折点,是街亭之战。当时马谡守街亭,王平是先锋。马谡非要放弃城池上山扎营,王平拼命劝谏,马谡不听。结果被张郃围山断水,蜀军大乱。

关键时刻,王平展现了大将之风。他率领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疑有伏兵不敢进逼。于是王平慢慢收拢各营散兵,安全撤回。这一仗,马谡被斩,而王平因表现突出,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你看,在所有人都慌神的时候,这个识字不多的大老粗,反而成了最冷静的那个人。

真正让王平大放异彩的,是诸葛亮死后。他镇守汉中,面对曹魏大将军曹爽率领的十万大军来袭。

当时蜀汉兵力不足三万,众将惊慌。王平力排众议,提出“据险固守”的策略。他说:“汉中距离涪城千里之遥,如果让敌人进入平原,就难以抵挡。应该先据兴势山险要,等我方援军到来。”

他派刘敏据兴势山,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自己率军在后。曹爽果然难以攻克,最终退兵。这一仗,王平以少胜多,保住了蜀汉北大门。

王平治军有个特点:严谨到刻板。他整天坐在军营里,像老农守着庄稼一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没有战争时,他天亮即起,深夜才睡,严格按照规章办事。说话时正襟危坐,一丝不苟。

他还有个习惯:让人念《史记》《汉书》给自己听,虽然不识字,但能明白其中大意,而且经常能指出念错的地方。这说明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悟性极强。

但王平最大的贡献,是改变了汉中的防守策略。在他之前,魏延采用的是“重门之计”,把敌人放进来打。王平认为蜀汉国力已衰,不能再冒险,应该据险固守。

这个改变,看似保守,实则明智。它让弱小的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又撑了三十年。后来姜维又改回诱敌深入的策略,结果很快汉中失守。历史证明,王平的策略更适合蜀汉后期的国情。

王平在延熙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王训继承了爵位。他死后,蜀汉再没有出现这样稳健的大将。他像一把保护伞,撑起了蜀汉最后的天空。

读王平,你会明白什么叫“大智若愚”。他不张扬,不冒进,就像老实的庄稼汉,一步一个脚印。但在关键时刻,他比谁都可靠。

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最难得的品质是“稳”。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能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

这,就是王子均。一个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最不平凡人生的真豪杰。

上一章 壮侯许褚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蛮王沙摩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