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今天咱们聊个曹魏集团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定海神针"——曹仁,曹子孝。
你翻三国演义,曹仁总被写成关羽的陪衬,那个在樊城被水淹七军的倒霉蛋。但今天咱们得把罗贯中的滤镜砸了——真实的曹仁,是曹操麾下最稳的统帅,是魏国基石级的重将。他就像曹魏这台战争机器里最结实的承重轴,不闪金光,但没他整台机器都得散架。
曹仁的起点,是带着千把人跟着堂哥曹操起兵。当时曹操在扬州募兵,曹仁就暗中结交青年,拉起一支队伍来投。这眼光,这魄力,就不是普通人。打徐州时,曹仁别领一军,做骑兵司令。官渡之战,他隐忍到极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僵持,刘备在汝南捣乱,是曹仁带着兵稳住了大后方。
官渡战后,河北还没平定,袁绍残余势力苏伯、田银在河间造反。又是曹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平叛乱。你看他用兵,从不贪功冒进,永远先稳住阵脚。这风格,跟曹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赌徒风格截然相反,却是创业团队最需要的压舱石。
但曹仁最让人佩服的,是赤壁之战后的表现。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被打得丢盔弃甲,周瑜趁机带几万人来打南郡。当时曹仁守江陵,和周瑜僵持了一年多。
有次周瑜亲自带队攻城,前锋数千人已到城下。曹仁在城上望见部将牛金带的三百人被吴军围得水泄不通,左右皆失色。曹仁怒了,叫左右牵马来。长史陈矫等劝:"贼众我寡,不可当也。"曹仁不理,披甲上马,带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离敌军百余步,前面有条壕沟。陈矫等以为曹仁会停在沟边声援,结果曹仁直接纵马过沟,冲入敌围,把牛金等人救出。还有部分士兵没出来,曹仁又杀回去,救出余兵,斩吴军数人,吴军退走。陈矫等初见曹仁出城,皆惶惧,等见他回来,叹曰:"将军真天人也!"
这一仗,把曹仁的"勇"和"稳"完美结合。他不是无脑莽夫,而是清楚什么时候该守,什么时候该拼。这种大将之风,东线战场的张辽在合肥演绎过,西线就是曹仁在江陵。
曹仁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是建安二十三年开始的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于禁投降,庞德战死。整个中原震动,曹操甚至想迁都。当时曹仁守樊城,水淹到城墙只剩几块板高,关羽乘船攻城,内外断绝。
粮草将尽,援军未至,所有人都劝曹仁弃城。曹仁怎么说?"襄樊是国家重镇,岂能轻弃?我受魏王重托,守土有责,唯有以死报之!"他杀马飨士,激励将士,表示与城共存亡。这份决绝,稳住了军心,等来了徐晃的援军。
后来徐晃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诸将劝曹仁乘胜追击,曹仁说:"徐公已破其势,我当固守,不可轻进。"这份冷静,在大胜之后尤为难得。他清楚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守住战略要地,不是争功邀赏。
但人无完人,曹仁也有滑铁卢。襄樊之战后,孙权上书曹操称臣,建议讨伐关羽。曹仁被胜利冲昏头脑,主动请缨攻打濡须口的吴军。结果呢?被吴将朱桓杀得大败,魏军死伤过万。这一仗,暴露出曹仁的局限性——善守不善攻,在陌生战场容易吃亏。
不过曹操、曹丕父子始终对他信任有加。曹丕称帝后,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这是武官的最高荣誉了。他病重时,曹丕亲临探视,在他死后谥为"忠侯"。
所以曹仁是谁?
他不是算无遗策的谋士,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他是最典型也最珍贵的"方面之才"。给他一座城,他能守到地老天荒;给他一支军,他能稳扎稳打。曹操敢放心四处征战,正因为后方有曹仁这样的宗室重将坐镇。
他像现代企业里的COO(首席运营官),不负责天马行空的战略规划,而是确保公司日常运营稳如泰山。一个创业公司可以没有很多明星员工,但不能没有这样的基石。
读曹仁,你会明白为什么曹操能成事——因为他懂得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曹仁的"稳",正好弥补了曹操的"险",这种互补,才是曹魏集团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