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本书标签: 历史  三国 

厉侯于禁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

哥们儿,今天咱们得倒上一杯苦酒,聊一个三国里最让人心里发堵的人物——于禁,于文则。

你肯定记得那个画面:樊城大雨,洪水滔天,七军覆没,堂堂魏国左将军,竟然向关羽屈膝投降。这个镜头,像烙铁一样烫在了于禁身上,烫掉了三十年征战的功勋,烫没了"五子良将"的威名。

但今天,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老将,在投降之前是谁,在投降之后又经历了什么。他这一生,像一坛酿坏了的酒,初尝醇厚,回味却满是苦涩。

于禁的起点,是曹操最早的班底。他本是鲍信部下,曹操领兖州时来投。这个人打仗有个特点——狠。不是对敌人狠,是对自己人更狠。

最出名的是他打吕布时,曹操的青州兵抢劫,于禁直接带兵讨伐,先立营寨才去汇报。部下说:"青州兵已诉公矣,宜先诣公辨之。"于禁说:"今贼在后,追至无时,不先为备,何以待敌?"坚持先布防再见曹操。曹操夸他:"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这种"不讲人情只讲军法"的风格,让他成了曹操最锋利的刀。官渡之战,他带着两千人守延津,硬是扛住了袁绍的猛攻。后来单独领兵,破袁术,擒吕布,战功赫赫。曹操给他封邑的时候说:"禁与张辽、乐进、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

这时候的于禁,是魏国军队的标杆,是军纪的化身。

但命运的转折点,在建安二十四年那个多雨的秋天。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和庞德一起被困。庞德宁死不降,斩钉截铁;于禁却选择了投降。

《三国志》就一句话:"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攻禁,禁遂降。"

这短短三十多个字,藏了多少惊心动魄?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将,打了三十年仗,最后在洪水面前低下了头。为什么?史书没细说,但我们可以揣摩:

也许他想着三军将士的性命?也许他经历过太多战争,看透了生死荣辱?又或者,他只是......老了。老到没有了破釜沉舟的血性。

更残酷的还在后面。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关羽败走,于禁又到了东吴。有一次和孙权一起骑马,被虞翻呵斥:"你个降虏,也配和主公并马?"拿鞭子就要抽他,被孙权拦住。这场景,想想就让人心酸。

他在东吴的日子,像活在透明的笼子里。表面是客将,实则是战利品。直到曹丕即位,孙权称臣,才把他送回魏国。

最扎心的是他回魏国的场景。曹丕表面安慰,封他安远将军。却让他去邺城拜谒曹操陵墓时,看到陵屋墙上画着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这招太毒了。曹丕不愧是文学青年,杀人不用刀。于禁看到壁画那一刻,三十年的功勋,最后的投降,全部凝固在墙上。他这一生的两个极端,成了警示后人的教材。

他死后,谥号"厉侯"。"厉"在谥法里是"杀戮无辜"的意思,这是个恶谥。曹丕用这个字,给于禁盖棺定论。

但于禁真的只是个懦夫吗?我们得看看他投降前的战绩:

官渡之战坚守延津

独自领军平定昌豨叛乱

以法诛杀旧友昌豨示军纪

三十年征战无大败

这样一个军人,为什么在最后关头选择了投降?也许,正是因为他经历过太多战争,才更懂得生命的重量。又或者,他只是想为手下几万将士找条活路。

当然,这不能洗白他的投降。在注重气节的三国时代,他的行为确实为人不齿。但我们要明白,他不是天生的软骨头,而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做出极端选择的老兵。

读于禁,你会对"气节"二字有更复杂的思考。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经不起极端考验。三十年的忠诚,可能毁于一瞬间的软弱;一世的英名,可能败给一次抉择。

他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恐惧——在那个生死关头,我们真的能比于禁做得更好吗?

这,就是于文则。一个用三十年书写传奇,用一瞬间毁掉所有的悲剧人物。

上一章 冷门人物文丑 趣谈三国正史人物最新章节 下一章 偏将军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