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喜欢我,关你什么事**
---
#1. 被嘲笑的告白与藏在心底的名字
雨下得毫无预兆。
张桂源抱着书从教学楼跑出来时,肩头已经湿了一片。他刚把伞撑开,就听见身后传来一阵哄笑。
“哎哟,这不是‘单相思专业户’吗?又去办公室送作业啊?顺便给张函瑞擦桌子了吧?”
说话的是班里的风云人物陈骁,身后跟着几个男生,嘻嘻哈哈地拍着他肩膀。他们穿着干燥的冲锋衣,站在屋檐下,像一群旁观蝼蚁的巨人。
张桂源没回头,只是攥紧了手中的文件夹。那上面是他亲手誊写的数学错题本——不是自己的,是张函瑞上周考试后随手丢在桌上的。他悄悄捡了回来,重新整理、标注、抄写清楚,准备找个机会“不小心”留在对方课桌上。
可这动作被眼尖的同学看见了,传成了“张桂源给张函瑞做学习笔记”,再后来就成了现在这个版本:“舔狗专用复习资料”。
他不怕被人笑。他怕的是,张函瑞听见。
张函瑞就在不远处等朋友取车。他穿一件浅灰色风衣,头发微卷,眉眼清俊,正低头看手机,神情安静得像一幅画。他是年级第一,也是校辩论队主力,更是无数女生传情信的对象。而张桂源,只是个成绩中游、存在感稀薄的普通男生。
“喂,你说你图啥呢?”陈骁走近几步,故意撞了一下他的肩膀,“人家连你名字都记不住吧?还天天帮人家值日、收作业、带早餐……你以为你是谁啊?备胎都不够格。”
雨水顺着伞沿滴落,打湿了张桂源的鞋尖。
他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我记得他的名字。”
所有人都愣住了。
他说:“你们叫他‘张神’‘大神’‘男神’,可你们根本不知道他最喜欢喝三分糖的茉莉奶绿,也不知道他左耳听力不太好,所以开会总坐右边。你们笑话我记住这些小事——但至少,我记得他是张函瑞。”
说完,他合上伞,走进雨里。
没人追上来。
也没人敢。
那一刻,他的背影不像逃走,倒像是出发。
而在远处,张函瑞抬起头,目光穿过雨幕,落在那个渐行渐远的身影上。他没说话,只是轻轻按下了手机屏幕,删掉了刚刚想发出去的一条消息——原本是要问陈骁有没有看到自己落下的笔记本。
但现在,他忽然不想问了。
他知道是谁拿走的。
也隐约明白了,为什么那本子回来的时候,每一页都被工整地补上了红笔批注。
---
教学楼顶层的心理咨询室外,阳光透过百叶窗斜洒进来。
张桂源坐在椅子上,对面是温和的心理老师李婉。
“你说你喜欢一个人,但不敢说?”她轻声问。
“不是不敢。”张桂源摇头,“是不能。”
“为什么?”
“因为我怕说出来之后,就连现在这样看着他的资格都没有了。”
他望着窗外飘动的银杏叶,语气平静,“我喜欢看他晨读时皱眉的样子,喜欢他在讲台上辩论时眼神发亮的样子,甚至喜欢他偶尔烦躁地抓头发的样子……这些画面,是我每天坚持上学的理由。”
李婉沉默片刻:“那你有没有想过,他也可能注意到你了?”
张桂源笑了下:“不可能的。我和他是两种人。”
“可感情从来不分种类。”她认真道,“只分真心与否。”
离开咨询室时,张桂源在走廊拐角撞见了张函瑞。
两人同时停下。
空气仿佛凝固。
“那个……谢谢你。”张函瑞先开了口,声音低而稳,“我的笔记本,是你帮我整理的吧?”
张桂源心跳骤停。
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
更没想到,对方会用这样认真的眼神看着自己。
“嗯。”他点头,喉咙干涩,“顺手而已。”
“不是顺手。”张函瑞摇头,“那是整整三十二页的归纳总结,还有五处我自己都没发现的知识漏洞。你说是顺手?”
张桂源不知如何回应。
张函瑞却忽然笑了:“你知道吗?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会注意别人的小习惯。”
“比如?”
“比如你每次经过我座位旁边,都会放慢脚步;比如你借书时总会选我刚还回去的那一本;比如……你点奶茶永远比我说的多加一句‘不要珍珠’。”
张桂源怔住。
原来,那些自以为隐秘的喜欢,早就被对方一一捕捉。
“所以我想问你一句——”张函瑞往前一步,声音轻却坚定,“你是不是,有点喜欢我?”
风穿过走廊,吹动窗帘,也吹乱了少年的心跳。
张桂源张了张嘴,最终只说出两个字:
“…… maybe。”
张函瑞笑了:“那我就当 yes 听了。”
---
那天之后,世界好像变了。
食堂里,张桂源不再独自坐在角落。有人主动挪开位置,笑着说:“这边空着,要不要一起吃?”
图书馆,他翻开一本书,发现夹着一张便签纸:「这本我看完了,如果你感兴趣,下周我还一本类似的。」字迹熟悉。
就连曾经带头嘲讽他的陈骁,在一次篮球赛后也难得地递来一瓶水:“听说你最近常去辩论队旁听?有兴趣试试吗?张函瑞说缺个资料员。”
张桂源接过水,没有逞强地说“我不需要施舍”,也没有激动地说“谢谢”。他只是点点头:“好啊,我去练练。”
他知道,这一切改变的起点,是因为那个人看了他一眼,然后选择靠近。
而不是远离。
但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因为喜欢一个人,从来不只是甜蜜的事。
尤其当这份喜欢,被某些人视为“越界”。
---
几天后的午休时间,学生会公告栏前围满了人。
一张匿名举报信赫然贴在最显眼的位置:
【关于张桂源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他人学术成果的实名举报】
内容写道:张桂源借协助老师整理资料之名,私自复制张函瑞的竞赛论文核心数据,并试图以个人名义投稿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附件附有两份文档对比截图,看起来确实高度相似。
舆论瞬间炸锅。
“我就说嘛,一个普通生怎么可能突然变得这么优秀!”
“原来是偷别人的成果,太恶心了!”
“张函瑞对他那么好,他居然恩将仇报?”
张桂源赶到时,人群自动分开,像面对一个罪犯。
他盯着那封信,手指冰冷。
他知道这是假的。
但他也知道,光靠否认,无济于事。
这时,广播响起:
“请张桂源同学立即前往学生活动中心会议室,校方就举报事件召开紧急听证会。”
人群骚动更大。
有人小声说:“这下完了,直接叫去谈话,肯定是证据确凿。”
张桂源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活动中心。
路上,他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他只说了四个字:
“帮我查来源。”
下一秒,另一个声音响起:
“我已经在查了。”
是张函瑞。
他的语气冷得不像平时。
“别担心。”他说,“这次换我护着你。”
---
#2. 光明之下,暗流涌动
听证会在校团委会议室举行,到场的除了校领导、教导主任、学生代表外,还有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审联络员。
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夜。
张桂源坐在长桌一端,对面坐着举报人——不,准确地说,是“被代表”的人。
陈骁一脸无辜地站起来:“我也不知道谁发的举报信,但我确实收到了相关材料,觉得事关重大,所以提交给了学生会。我只是履行监督职责。”
众人纷纷点头,认为他正义凛然。
教导主任看向张桂源:“你说你没有剽窃,请提供原始创作过程证明。”
张桂源早有准备。
他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份完整的项目日志:
- 第一次构思记录:3月12日,晚自习后,在教室草稿纸上写下初步模型框架;
- 数据采集阶段:3月15日至20日,连续五天放学后在校外社区进行问卷调查,附带照片与受访者签名;
- 初稿完成时间:4月1日晚上9:47,本地文档创建时间戳清晰可见;
- 修改版本历史:共七次迭代,最后一次提交至学校云盘的时间为4月5日中午12:03。
“所有文件均有系统时间记录,且未接触过张函瑞的任何研究资料。”张桂源平静陈述,“我可以当场演示文件生成路径。”
全场安静。
评审员仔细核对后点头:“技术层面看,原创性成立。”
然而,就在此刻,陈骁冷笑一声:“说得挺好听。可你怎么解释附件里那份‘高度雷同’的数据表?”
他举起平板,展示两张图表:一张来自张函瑞三个月前发表在校刊上的调研报告,另一张则是张桂源项目的中期数据汇总。
两者确实在结构和部分数值上接近。
“这说明什么?”陈骁咄咄逼人,“要么是你抄了他,要么就是他帮你做的!无论哪种,都违反独立参赛原则!”
有人低声议论:“难怪最近关系那么近……原来是利益交换。”
张桂源刚升起的希望又被浇灭。
他无法解释这种巧合——除非说出真相:那份校刊报告,正是他每周义务帮忙录入排版时反复阅读过的。他对其中每一个数字都印象深刻,所以在设计问卷时自然借鉴了方法论框架。
但这话一旦出口,只会让人觉得他在狡辩。
正当众人质疑声四起时,门口传来脚步声。
张函瑞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台录音笔。
“抱歉,我来晚了。”他神色冷静,“但我带来了一些大家应该听听的东西。”
所有人愣住。
校长皱眉:“张函瑞,你现在不是当事人吗?不宜参与审议。”
“我不是以参赛者身份来的。”他说,“我是以‘证据提供者’的身份。”
他按下播放键。
录音中,清晰传出陈骁和另一名学生会成员的对话:
> “你就说是在整理旧档案时‘偶然发现’的材料,重点强调数据雷同……对,只要让评委产生怀疑就行。”
> “可万一他们真查出来是假的怎么办?”
> “怕什么?就算最后澄清了,名声也臭了。张桂源那种性格,肯定受不了压力主动退赛。”
> “那你干嘛非要搞他?”
> “哼,装什么清高?整天围着张函瑞转,真以为自己配得上?我要让他知道,有些圈子,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
录音结束,会议室鸦雀无声。
陈骁脸色惨白。
张函瑞冷冷地看着他:“你还记得上周五下午,你借用了我的办公室钥匙‘取文件’吗?那天我装了个临时监控。”
他转向评审员:“我可以提供完整视频记录。包括他如何篡改文档元数据、伪造对比图、并私自打印举报信的过程。”
教导主任猛地站起身:“陈骁!你还有什么话说?”
陈骁嘴唇颤抖,终于低下头:“我……我只是想提醒一下……我没想害人……”
“你不是提醒。”张桂源第一次直视他,“你是想毁掉我。”
他站起身,声音不再压抑,而是带着一种久违的力量:
“我喜欢张函瑞,没错。但我从未因此妄想一步登天。我每天早起四十分钟背单词,是为了提高英语成绩能和他同台辩论;我熬夜整理资料,是因为我想让自己变得值得被看见;我去社区做调研,是因为我知道,只有真实的付出,才能换来真实的认可。”
他环视全场:
“你们可以嘲笑我的喜欢,但请别侮辱我的努力。”
掌声忽然响起。
是从后排传来的。
是几位平日沉默的学生代表,还有那位心理老师李婉。
评审员郑重宣布:“经核实,张桂源项目具备完全原创性,推荐继续参评。”
散会后,张桂源走出会议室,阳光洒在脸上。
张函瑞追上来,递给他一瓶水:“刚才说得挺帅的。”
“都是真心话。”他说。
“那有一句你没说。”张函瑞停下脚步,“你为什么不告诉大家,你做的那个项目主题叫什么?”
张桂源一怔。
“叫《城市独居青少年心理支持系统构建》。”他望着他,眼里有笑意,“灵感来源写着:观察对象编号07——一位总是默默守护别人的男孩。”
张桂源愣住。
那是他自己。
原来,他的注视,早已被温柔接住。
---
#3. 风波不止,真心难掩
本以为事情就此平息。
可校园从来不只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际关系的迷宫。
举报事件虽以陈骁被暂停学生会职务告终,但流言并未消失。
反而悄然演化成另一种形态:
“张桂源靠卖惨上位。”
“他故意制造被陷害的戏码,博取同情。”
“说不定连录音都是他和张函瑞联手导演的苦肉计。”
甚至连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人也开始动摇。
最让张桂源难受的是,张函瑞也开始变得疏离。
不是冷漠,而是刻意保持距离。
上课不再回头找他眼神交流,午餐也不再顺路等他,连社团会议都尽量避免单独相处。
直到某天傍晚,他在空教室找到正在改试卷的张函瑞。
“你躲我?”他问。
张函瑞抬头,眼神疲惫:“我没有躲你。我在保护你。”
“什么意思?”
“学生会内部有人向家长委员会递交了投诉信。”他说,“指控我们‘不当亲密关系影响校园风气’,建议启动‘心理健康干预程序’。”
张桂源震惊:“什么?我们什么都没做!”
“可你在听证会上说了‘我喜欢他’。”张函瑞苦笑,“虽然没点名,但所有人都懂。而现在,有人觉得——两个男生之间的感情,不该存在于这个校园。”
张桂源拳头握紧:“所以你就选择退缩?”
“我不是退缩。”张函瑞声音低沉,“我是怕连累你第二次。上次是名誉,这次可能是学籍。你知道有些家长势力有多大。”
空气沉重。
良久,张桂源轻声问:“那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申请转学。”他说,“我妈已经在联系外地的重点高中。”
这句话像刀扎进心脏。
张桂源猛地站起来:“你就这么轻易放弃?因为我们是男生,就不能在一起?因为别人指指点点,就要躲起来?”
“这不是放弃。”张函瑞抬头,眼中泛红,“这是现实。”
“可我喜欢你,不是错误!”张桂源吼了出来,“我不想偷偷摸摸,也不想假装朋友!我想光明正大地走在你身边,想在下雨天给你撑伞,想在毕业典礼上牵你的手合影,想告诉全世界——我喜欢的人,是张函瑞!”
教室陷入死寂。
窗外,暮色四合。
张函瑞久久地看着他,终于开口:
“如果……有一条路,能让我们的关系被接受呢?”
“什么路?”
“辩论赛。”他说,“市高中生‘青年价值观’主题联赛。如果我们能拿到冠军,并在决赛发表公开演讲,就有机会进入教育局年度德育案例汇编。那意味着——官方认可。”
张桂源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次正面突围。
用智慧与表达,赢得尊严。
两天后,报名名单公布:
正方一辩:张函瑞
二辩:张桂源
舆论再度沸腾。
有人支持,称他们是“勇敢的先锋”;
也有人反对,说这是“挑战传统伦理”。
压力如山。
但他们没有退。
训练开始了。
每天放学后,他们在空教室模拟攻防,逐字打磨稿子。
张桂源负责数据支撑与情感共鸣段落,张函瑞主攻逻辑架构与价值升华。
他们讨论爱的本质、性别与自由、社会偏见的形成机制……
有一次,张桂源念到一句台词:“真正的道德,不是强迫所有人一样,而是允许不一样也能共存。”
说到一半,声音哽咽。
张函瑞握住他的手:“这不仅是辩题,也是我们的生活。”
他们越来越默契,也越来越坚定。
可敌人,也在行动。
比赛前三天,张桂源的U盘被盗。
里面存着全部参考资料、模拟录像、以及最关键的——他们为决赛准备的完整演讲稿。
保安调取监控,却发现关键时段摄像头“故障”。
明眼人都知道是谁干的。
张函瑞怒不可遏,要去找人理论。
张桂源却拦住他:“别去。我们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冲突。”
“那怎么办?重写?只剩三天!”
张桂源笑了:“不用重写。”
他打开笔记本,敲下第一个字:
“从前有个男孩,他喜欢另一个男孩……”
那一夜,灯火通明。
他们没有复刻原稿,而是彻底重构。
把一场理性辩论,变成了一场深情告白。
---
#4. 告白即胜利
决赛当天,礼堂座无虚席。
大屏幕上打出辩题:
【青少年是否应被鼓励表达多元情感倾向?】
反方观点鲜明:
“过早谈论非异性恋话题会误导未成年人。”
“校园应聚焦学业,而非传播争议性价值观。”
他们的论述严谨,引用政策,强调稳定。
轮到正方。
张函瑞起身,西装笔挺,目光沉静。
“各位评委、观众朋友: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抽象的社会议题。而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少年少女。”
他侧身,看向张桂源。
“三年前,有一个男孩喜欢上了他的同桌。他不敢说话,只能每天早早到校,只为帮他擦干净桌子;他省下午餐钱买对方喜欢的书,却谎称‘多余一本’塞进人家抽屉;他收集所有关于他的信息,只为了能在聊天时显得自然一点。”
观众席渐渐安静。
“他不是不勇敢。”张函瑞声音柔和,“他是害怕。怕被嘲笑,怕被孤立,怕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个笑容。”
他顿了顿:
“直到有一天,他决定站出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不错过那个人。”
全场屏息。
张桂源缓缓起身,接过话筒。
“我是那个男孩。”他说。
台下一片哗然。
他继续道:
“有人说,我们不该谈这些,因为‘会影响学习’‘不符合传统’。可我想问:当我们连喜欢一个人的权利都要隐藏时,还能专注学习吗?当我们要用谎言掩盖真心时,还能真诚待人吗?”
他看向张函瑞,眼中闪着光:
“我喜欢张函瑞,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让我相信——即使世界不理解我,也总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说完一句话。”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
张函瑞接过话筒,最后一击:
“我们不需要鼓励所有人恋爱。但我们必须鼓励每个人诚实面对自己。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统一模板,而是教会人如何成为自己,并尊重他人成为他们自己。”
灯光聚焦在他们身上。
那一刻,胜负已不重要。
因为他们已然赢了。
赛后,主办方特别授予他们“最具人文关怀奖”。
教育局官微发布推文:【听见青春的声音】。
一个月后,学校发布公告:新增“心理多样性理解”选修课,由张桂源与张函瑞担任学生顾问。
那天放学,夕阳金黄。
两人并肩走出校门。
张桂源忽然问:“后悔吗?”
“后悔什么?”
“让大家都知道了。”
张函瑞停下脚步,认真看他:“如果沉默才是代价,那我宁愿输掉一切。幸好,我们都赢了。”
他牵起他的手:“现在,我可以光明正大地说——我也喜欢你。”
风吹过树梢,银杏叶簌簌作响。
就像两年前,那个他偷偷注视他的清晨。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必再躲藏。
---
【全文完】
(总字数:约86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