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从960年持续至1279年,共319年,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时期,由赵氏政权统治。
我要讲的第九个朝代
宋朝距今约1065年前
宋朝有18个帝王,北宋9个,南宋9个。
1.文字:狂草,瘦金体等。

2.服装:礼服等。

仅供参考
3.都城:
北宋:东京开封府
南宋:临安府
古代开封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城市中轴线自北宋以来未变,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
古代临安府是今天杭州市的核心区域,具体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一带。南宋时期临安府作为都城,与现代临安区(原临安市)地理位置不同。
4.文物:龙泉窑青釉等。

仅供参考
5.文化:宋词等。
6.政策:“二府三司”分权制等。
7.疆域图

仅供参考
8.武器:偃(yan)月刀等。

仅供参考
9.书籍:《太平广记》等。
10.农具与农作物:1.水转翻车等 2.小麦等。

仅供参考
11..科技:12气历等。
13.事件:
①澶(chan)渊之盟
②庆历新政
③王安石变法
④靖康之耻
⑤建炎南渡
⑥绍兴和议
14.战争:①陈桥兵变
②北宋统一战争
③崖山海战
④隆兴北伐
15.人物:
1.赵匡胤(yin),(公元前927年3月21日一976年11月14日),故事:高平之战等。

2.赵佶(ji),(公元前1082年11月2日一1135年6月4日),故事:联金击辽等。

3.赵构,(公元前1107年6月13日一1187年11月9日),故事:奉使金营等。

16.发型

仅供参考
宋朝发型以简约精巧、淡雅清秀为风尚,高髻在贵族女子中盛行,民间则流行包髻等实用发式,整体体现宋代审美对端庄与自然的追求。
17.帝王顺序表
北宋

南宋

18.年号
北宋帝王年号(960—1127年)
太祖赵匡胤:建隆(960—963)、乾德(963—968)、开宝(968—976)。
太宗赵炅:太平兴国(976—984)、雍熙(984—987)、端拱(988—989)、淳化(990—994)、至道(995—997)。
真宗赵恒:咸平(998—1003)、景德(1004—1007)、大中祥符(1008—1016)、天禧(1017—1021)、乾兴(1022)。
仁宗赵祯:天圣(1023—1032)、明道(1032—1033)、景祐(1034—1038)、宝元(1038—1040)、康定(1040—1041)、庆历(1041—1048)、皇祐(1049—1054)、至和(1054—1056)、嘉祐(1056—1063)。
英宗赵曙:治平(1064—1067)。
神宗赵顼: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
哲宗赵煦:元祐(1086—1094)、绍圣(1094—1098)、元符(1098—1100)。
徽宗赵佶:建中靖国(1101)、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重和(1118—1119)、宣和(1119—1125)。
钦宗赵桓:靖康(1126—1127)。
南宋帝王年号(1127—1279年)
高宗赵构:建炎(1127—1130)、绍兴(1131—1162)。
孝宗赵昚:隆兴(1163—1164)、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
光宗赵惇:绍熙(1190—1194)。
宁宗赵扩:庆元(1195—1200)、嘉泰(1201—1204)、开禧(1205—1207)、嘉定(1208—1224)。
理宗赵昀:宝庆(1225—1227)、绍定(1228—1233)、端平(1234—1236)、嘉熙(1237—1240)、淳祐(1241—1252)、宝祐(1253—1258)、开庆(1259)、景定(1260—1264)。
度宗赵禥:咸淳(1265—1274)。
恭帝赵㬎:德祐(1275—1276)。
端宗赵昰:景炎(1276—1278)。
帝昺赵昺:祥兴(1278—1279)。
19.庙号

20.谥号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太宗赵光义: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真宗赵恒: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仁宗赵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英宗赵曙: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赵顼: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哲宗赵煦: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徽宗赵佶: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钦宗赵桓: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孝宗赵昚: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光宗赵惇:循道宪仁明良茂孝皇帝。
宁宗赵扩: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理宗赵昀: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度宗赵禥: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恭帝赵隰:恭文宁武哀孝皇帝(无庙号)。
端宗赵昰: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末帝赵昺:恭文宁武哀孝皇帝。
21.在位时间

仅供参考
1.事件简单介绍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3-1044年) 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大臣主导的一次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短期改革运动。
一、 历史背景
1. 内忧外患:北宋到仁宗时期,积弊日深。外部面临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威胁,每年需支付巨额“岁币”;内部则因“三元”(元官、元兵、元费)问题,导致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 改革呼声: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1043年,宋仁宗在内外压力下,决心改革,重用了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
二、 核心人物与纲领
* 核心人物:范仲淹是主要倡导者和设计者。
* 改革纲领:范仲淹向仁宗上呈《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成为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精神是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 ,重点在于整顿官僚队伍。
三、 主要内容(基于“十事”纲领)
新政措施主要围绕吏治、民生、武备展开,但以吏治为核心:
1. 整顿吏治(核心):
* 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员政绩,作为升迁(陟)或罢免(黜)的依据,改变以往按资历升迁的“磨勘法”。
* 抑侥幸:限制贵族、高官的“恩荫”特权,减少不经科举直接当官的子弟数量。
* 择官长:严格选拔地方长官,由中央派出能干的官员担任地方转运使、提点刑狱等,考察和监督地方官。
2. 改革科举与教育:
* 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侧重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论,而非死记硬背的诗赋。同时鼓励州县设立学校,培养实用人才。
3. 发展经济与加强武备:
* 均公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保障低级官员的基本生活,防止贪污。
*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 修武备:在京城地区实行府兵制,招募士兵且耕且战,以减轻养兵费用。
四、 结果与失败原因
新政触动了庞大官僚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和攻击。反对派指责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
* 迅速失败:改革仅推行约一年,随着反对声浪高涨,宋仁宗动摇。
* 主要人物被贬: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韩琦等改革派核心人物相继被贬出京城,新政措施除“兴学校”等少数内容外,绝大部分被废除。新政宣告失败。
五、 历史意义
尽管庆历新政短暂失败,但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开北宋改革先声:它是北宋第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尝试,打破了因循守旧的政治氛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2. 体现士大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新政是宋代士大夫试图挽救王朝危机的积极实践。
3. “朋党”之争的激化:新政引发的“君子党”与“小人党”的争论,使得北宋的党争问题开始凸显,对后来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复杂影响。
总结来说,庆历新政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图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的早期改革。它的迅速失败揭示了北宋积弊之深、既得利益集团阻力之大,但其改革精神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
2.任务简单介绍
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即宋太祖,是中国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原是后周将领,960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东京)。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他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兵制,重视文治,为宋朝的稳定与繁荣奠定基础。976年去世,传位其弟赵光义(宋太宗),死因有“烛影斧声”的疑案。
3.战争简单介绍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王朝与元军之间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发生于1279年3月19日(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地点在今天的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一带的崖山海域。此战以南宋的彻底覆灭而告终,常被视为南宋灭亡的标志。
背景
* 元军南下: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先后拥立赵昰、赵昺为帝,带领军民一路南逃,坚持抗元。
* 退守崖山:1278年,南宋流亡朝廷抵达崖山。此地地势险要,张世杰决定在此建立海上基地,作最后抵抗。此时,元军由大将张弘范(原南宋将领,后降元)率领,水陆并进,意图一举歼灭南宋残余力量。
战役经过
1. 决战前奏:元军首先切断了宋军的淡水供应和陆上补给线,使困守海上的宋军陷入缺粮缺水的困境。
2. 战术对决:
* 宋军主帅张世杰将上千艘战船用绳索连接,形成水上堡垒,企图稳固防守。但此战术也使得战船丧失了机动性。
* 元军则采用火攻、奏乐迷惑等多种战术,并趁清晨海水退潮、宋军船队朝向不利的时机发动总攻。
3. 激战与溃败:元军在火炮和弓弩的掩护下,突破宋军防线。宋军虽顽强抵抗,但因疲惫、饥饿和战术被动,最终全线崩溃。
结局与影响
* 丞相陆秀夫在眼见突围无望后,背负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杨太后听闻噩耗后也投海自尽。
* 主帅张世杰突围后遭遇飓风,船覆溺亡。
* 此战过后,南宋皇室及忠于宋朝的十余万军民或战死,或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的悲壮故事流传至今,标志着统治中国三百多年的宋朝正式灭亡。
* 元朝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历史意义与评价
崖山海战不仅是一场军事战役,更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是一句流传很广但争议极大的说法。它夸张地描述了此战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认为华夏文明在此遭遇了断层。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和片面,元朝同样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 忠君爱国的象征:陆秀夫、文天祥(在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就义)、张世杰等人的气节,被后世誉为忠义的典范,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崖山海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悲壮色彩和深远影响使其至今仍被广泛铭记和讨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