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以简练深沉、富有理趣和革新精神著称,是谁?北宋政治家,诗人,词人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以力推变法革新闻名于世,其思想与实践对宋代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标签:
- 变法核心:主导“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
- 文学巨匠:散文雄健峭拔,诗词清新高峻,《伤仲永》《泊船瓜洲》等名篇传世
- 思想先锋: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
主要成就:
1. 政治改革
- 推行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库收入
-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中枢,强化中央财政管理
- 改革科举制度,强调实用之学,培养改革人才
2. 文学贡献
- 散文以说理见长,逻辑严密,如《答司马谏议书》展现改革决心
- 诗歌关注社会现实(如《河北民》),晚年诗风空灵含蓄(如《书湖阴先生壁》)
3. 哲学思想
- 主张“经世致用”,重视实践,著有《三经新义》重新阐释儒家经典
- 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一说为苏联学者评价)
争议与评价:
- 支持者誉其为“敢为天下先”的实干家,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 反对者(如司马光、苏轼)批评新法急于求成,加重百姓负担,导致“党争”激化。
- 近代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为其正名,称其变法“适于时代之要求”。
关键事件线:
- 1069年:受宋神宗重用,开始推行新法
- 1074年:因变法阻力首次罢相
- 1085年:神宗去世,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
- 1980年代后:学术界对其变法动机与效果重新评估,渐趋客观
王安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改革家之一,其理想主义的改革精神与复杂的历史后果,至今仍启发人们对制度变革的深层思考。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