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完结)朝代小介绍
本书标签: 古代  介绍  历史     

朝代十二 清朝

(完结)朝代小介绍

清朝距今约389年前

我要讲的第十二朝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的历史时间段通常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至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结束,共296年;但根据政权性质的不同,也有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起算(276年)或从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起算(268年)的说法。‌

1.文字:满文等。

2.文化:萨满文化等

3.都城:北京。

4.服装:长袍等。

5.发型

清朝发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男子发型以辫发为核心,经历了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的演变‌,而女子发型则从简朴的“两把头”发展为华丽的“大拉翅”。‌‌

6.文物:大盂(yu)鼎等。

仅供参考

7.政策:军机处等。

8.疆域图

仅供参考

9.武器:鸟枪等。

10.书籍:《红楼梦》等。

11.农具:铁质农具等。

12.农作物:番薯等。

13.事件:

①清军入关

②康乾盛世

③摊(tan)丁入庙

④鸦片战争

⑤太平天国运动

⑥洋务运动

⑦戊戌变法

⑧辛亥革命

14.战争:

①雅克萨之战

②三藩(fan)之乱

15.人物:

1.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公元前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故事:削平三藩等。

2.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公元前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故事:九子夺嫡等。

3.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前1711年9月25日一1799年2月7日),故事:摒(bing)除困局等。

16.帝王顺序表

17.年号

18.在位时间

19.谥号

清朝皇帝谥号列表

‌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简称“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简称“章皇帝”。‌‌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简称“仁皇帝”。‌‌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简称“宪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

‌清仁宗嘉庆帝颙琰‌: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简称“睿皇帝”。‌‌

‌清宣宗道光帝旻宁‌: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简称“成皇帝”。‌‌

‌清文宗咸丰帝奕詝‌: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简称“显皇帝”。‌‌

‌清穆宗同治帝载淳‌: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简称“毅皇帝”。‌‌

‌清德宗光绪帝载湉‌: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简称“景皇帝”。‌‌

‌宣统帝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帝制已终结,因此未获官方谥号。民间或后世有称其为“愍帝”,但非正式谥号。‌‌

20.庙号

21.科技或科学:

《医林改错》等。

1.事件简单介绍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约1683年—1799年)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形成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以下是其核心特点的简要介绍:

历史背景

- 时间跨度:从康熙中期(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至乾隆晚年,持续百余年。

- 统治君主:

- 康熙帝(1661—1722在位):平定内乱、扩张疆域,奠定盛世基础。

- 雍正帝(1722—1735在位):整顿吏治、改革财政,推行“摊丁入亩”。

- 乾隆帝(1735—1796在位):国力达顶峰,但后期统治渐趋保守。

主要成就

1. 疆域扩张与统一

-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准噶尔汗国,将新疆、西藏、蒙古纳入版图,清朝疆域达到极盛。

2. 人口与经济繁荣

- 人口突破3亿,占当时全球人口三分之一。

- 农业技术进步,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手工业(瓷器、丝绸)和商业发达,江南地区经济活跃。

3. 文化整理与集成

- 编撰《四库全书》(现存最大古籍丛书),但修书过程中部分书籍被禁毁。

- 京剧萌芽,小说(如《红楼梦》《儒林外史》)创作达到高峰。

4. 社会秩序稳定

- 通过“改土归流”强化对西南边疆治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

潜在危机

- 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错失与工业革命接轨的机遇。

- 文字狱盛行:思想禁锢加剧,抑制社会创新活力。

- 吏治腐败:乾隆后期和珅专权,官场腐化,民变频发(如白莲教起义)。

- 人口压力:资源紧张导致社会矛盾积累,盛世逐渐转向衰落。

历史评价

康乾盛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成就显著,但其封闭保守的政策为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伏笔。西方同时期正经历科技与工业革命,而清朝的停滞与此后百年国运转折形成鲜明对比。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一方面(如具体事件、文化成就等),可随时补充提问!

2.人物简单介绍

康熙

爱新觉罗·胤(yin)禛(zheng)

康熙帝(1654年—1722年),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共61年)。以下是其生平与功绩的简要介绍:

一、即位背景

- 8岁登基(1661年),由索尼、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辅政。

- 14岁亲政(1667年),后智擒权臣鳌拜(1669年),夺回大权。

二、主要功绩

1. 平定三藩之乱(1673-1681年)消灭吴三桂等汉族藩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2. 统一台湾(1683年)派施琅率军攻占台湾,郑克塽投降,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3. 抗击沙俄侵略通过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4. 三征噶尔丹(1690-1697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稳定西北边疆,并加强对蒙古的管辖。

5. 治理内政

- 推崇儒学,组织编修《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

- 推行“永不加赋”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 重视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三、统治特点

- 勤政好学:每日凌晨理政,精通满、汉、蒙等多种语言,热衷学习西方科学(如数学、天文学)。

- 民族政策:采取“满汉一体”策略,拉拢汉族士人,同时维护满族特权。

- 开放与保守并存: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宫廷服务(如南怀仁),但晚年因礼仪之争禁止天主教传播。

四、晚年与争议

- 晚年因太子废立问题引发“九子夺嫡”,最终四子胤禛(雍正)继位。

- 文字狱加剧(如《明史》案),压制思想自由。

五、历史评价

康熙帝奠定了清朝盛世(“康乾盛世”开端),其文治武功使清朝疆域空前扩大,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但他对西方技术的兴趣未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改革,晚年吏治松弛也为后期衰落埋下伏笔。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事件或影响,可继续提问!

3.战争简单介绍

雅萨克之战

清朝与沙俄之间的雅克萨之战(亦写作雅萨克之战)是17世纪下半叶两国在黑龙江流域爆发的关键军事冲突,最终以清朝胜利并签订《尼布楚条约》告终。以下是对该战役的梳理:

背景

1. 沙俄东扩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扩张至远东,在黑龙江流域建立据点(如雅克萨城),掠夺资源并压迫当地部族。

2. 清朝的边疆危机黑龙江流域是满族发祥地,清朝视沙俄入侵为对统治根基的威胁。康熙帝亲政后,决心驱逐沙俄势力。

战役经过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1685年)

- 清军行动:康熙帝命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约3000人,携红衣大炮围攻雅克萨。

- 结果:俄军守将托尔布津投降,清军焚毁城堡后撤回。但俄军不久重建据点,再次盘踞。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

- 清军行动:清军再度包围雅克萨,采取长期围困战术,切断水源、补给。

- 僵局与谈判:俄军损失惨重(托尔布津战死),沙俄因西方战事牵制,被迫同意谈判。清军主动解围,双方转入外交交涉。

结果与影响

1. 《尼布楚条约》(1689年)

- 清朝与沙俄签订首个边界条约,划定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的边界,雅克萨主权归清朝。

- 清朝允许沙俄商人赴北京贸易,沙俄承认黑龙江流域属中国领土。

2. 历史意义

- 暂时遏制沙俄东进,维护东北边疆百余年稳定。

- 条约以拉丁文、满文、俄文签订,体现近代外交模式,但清朝后期因国力衰退丧失部分条约权益。

争议与反思

- 领土让步:清朝在谈判中未坚持对贝加尔湖地区的主权,部分后世学者视为失策。

- 技术差距:清军虽取胜,但俄军火器与工事已显优势,预示未来边疆危机。

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前期巩固边疆的重要军事外交行动,反映了传统帝国与近代殖民势力的碰撞。《尼布楚条约》虽保障了短期和平,但未能根本解决沙俄对远东的野心,为19世纪不平等条约埋下伏笔。

本章完

上一章 明朝小节3 谈允贤 (完结)朝代小介绍最新章节 下一章 清朝小节1 帝王的皇后及生母(清朝12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