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结束异地与共同生活 (2029-2032年)
时间来到2029年,小新大学毕业了。
摆在她们面前的,是现实的选择。结束异地,势在必行。但去哪里,成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过去的争吵和这些年的深度互访,让她们都学会了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小新不再是那个一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莽撞少女,她开始认真规划未来。淼淼也不再是那个一味隐忍等待对方安排的人,她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她们进行了一次成年人的、理性的探讨。
淼淼说:“小新,我知道你热爱海边,你的朋友和事业根基可能都在这里。我的工作地点不受限制,我可以去三亚。”
小新却摇摇头,握紧了淼淼的手:“我认真想过了。你为我,已经付出了很多情绪价值,忍受了这么久的异地。我应该向你靠近一步。北方……确实没有海,但是有你啊。而且,我还年轻,去哪里不能弹吉他、不能教学生呢?北方的音乐市场也需要人。再说,”她笑了笑,眼里闪着狡黠的光,“我们可以找一个折中的、又有海又不是完全南方,或者文化上你更容易适应的沿海城市?”
这个提议让淼淼眼前一亮。她们开始研究地图,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个兼具南北特色、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拥有美丽海岸线的城市——青岛。
它不像三亚那样热带风情浓郁,但拥有壮阔的海景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它地处北方,但气候相对温和,能让淼淼更容易适应。这对她们来说,是一个完美的折中方案,是她们为彼此做出的妥协和努力,是爱的结晶。
做出决定后,她们立刻行动起来。小新开始向青岛的音乐培训机构投递简历,并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演奏视频,积累人气。淼淼则开始整理行囊,准备搬迁。她们在网上寻找合适的出租屋,憧憬着共同布置一个小家的未来。
2030年秋天,她们在青岛汇合,租下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小公寓,房子不大,但有一个小小的阳台,能看到远处的一线海景。她们一起去宜家采购家具,一起组装书架和衣柜,为墙壁选择颜色,为阳台挑选绿植。
在这个过程中,依然会有小摩擦。比如小新组装家具时不看说明书,全凭感觉,结果装反了又要拆掉重来;淼淼则过于纠结细节,一个窗帘的颜色能挑选半天。但这些琐碎的争执,不再像以前那样引发狂风暴雨,反而成了生活情趣的一部分。小新会嘲笑淼淼的“选择困难症”,淼淼则会吐槽小新的“粗线条”,然后两人笑作一团。
她们的小窝,在吵吵闹闹、磕磕绊绊中,渐渐有了家的模样。书架上,一边是小新的乐谱和唱片,一边是淼淼的各种书籍和参考资料;冰箱上,贴着她们在北方雪地和南方海边的合照;阳台上,摆着几盆绿植和一把小新心爱的吉他。
共同生活,是爱情的进阶课。她们需要磨合生活习惯:小新喜欢晚睡晚起,东西随手乱放;淼淼作息规律,注重整洁。她们需要协调家务:谁做饭,谁洗碗,谁打扫卫生。她们制定了值日表,虽然小新经常会耍赖,但在淼淼的“督促”下,也慢慢变得有责任心起来。
淼淼在青岛找到了新的创作灵感,海城的浪漫与历史感为她的故事增添了新的底色。小新也顺利地在当地一家音乐培训学校找到了工作,课余时间还会在一些清吧驻唱,逐渐积累了口碑。
晚上,淼淼在电脑前码字,小新就在旁边的地毯上练习吉他,或者安静地看书。偶尔,淼淼写累了,会抬起头,看着小新专注的侧脸,心里充满了安宁和满足。而小新也会在淼淼取得写作成绩时,为她弹奏一曲庆祝,在她卡文焦虑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她们的爱情,从云端落到了实地,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生根发芽,变得更加坚韧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