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像一道清晰的分割线,将混乱迷茫的第一个学期与充满未知的新阶段划分开来。再次踏上驶往大学城市的火车,李意烛和杨越的心境已截然不同。车厢里依旧喧嚣,但他们之间流动着一种静谧而稳固的默契,如同经过精密调校的乐器,即使尚未奏响,也已处于和谐的预备状态。
回归校园,生活再次被注入快节奏的脉搏。但这一次,他们仿佛携带了寒假里淬炼出的“滤波器”和“校准器”。
杨越依旧忙碌于他的代码和电路,科技创新社团的项目进入了更复杂的阶段。但他不再像上学期那样,将所有时间野蛮地投入,直到精力透支。他学会了规划,会在项目攻坚前,提前和李意烛沟通接下来几天的安排,设定好大致的联系时间。当李意烛看到他在深夜发来“今晚通宵,勿念,明天补觉”的消息时,不再感到被冷落的委屈,而是回复一句“加油,记得抽空休息”,心里是踏实的理解。
李意烛也继续在她的文史哲海洋中深潜,论文的难度有增无减。当她再次因为导师的严苛反馈而情绪低落时,她会直接对杨越说:“今天被导师批评了,心情不好,需要安慰。”而杨越,也记住了约定,不再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听她倾诉,或者干脆跑到她宿舍楼下,给她一个结实的拥抱,带她去吃一碗热乎乎的糖水。简单的行动,却比任何建议都更具治愈力。
他们不再强求对方完全理解自己世界的每一个细节,而是更专注于分享那份投入的激情和过程中的感受。杨越会把自己调试成功的复杂程序运行界面录成小视频发给她,配上文字:“看!它终于听话了!像不像驯服了一头野兽?”李意烛则会把自己在古籍中发现的有趣批注拍下来分享给他:“你看这个古人,在旁边画了个哭脸,是不是也被这段话难哭了?”这种分享,不追求深度的共情,更像是一种“签到”,告诉对方:“看,我在我的世界里努力着,也惦记着你。”
这种改变看似微小,却极大地降低了沟通的“信噪比”。有效的情感信号变得清晰,而那些因专业隔阂和情绪摩擦产生的“噪声”则被有效过滤。
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参与对方的世界,但方式变得更加聪明和体贴。杨越不再勉强自己去听那些过于艰深的哲学讲座,而是会选择一些科普性质的、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或者科技史的人文讲座,这些领域处于他和李意烛知识的交界地带,两人都能有所收获,讨论起来也更有共鸣。李意烛则会在杨越参加重要的项目展示或比赛时,安静地坐在观众席,虽然听不懂那些技术细节,但她能看懂他站在台上时,眼神里的自信与光芒,能感受到他逻辑阐述时的魅力,这于她而言,就是一种充满吸引力的风景。
一个春光明媚的周六,杨越所在的社团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校园黑客马拉松。他邀请李意烛去参观。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几十个团队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创意碰撞的火花。李意烛穿梭在各个团队之间,看着那些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听着那些她完全不懂的技术讨论,却没有了上学期那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
她走到杨越的团队旁边,他们正在为一个智能导览小程序的交互设计激烈争论。杨越眉头紧锁,手指在电脑上快速敲击,不时在白板上画着逻辑流程图。他没有注意到她的到来,完全沉浸在那个解决问题的世界里。
李意烛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看着他与队友争论时那种不容置疑的锐气,看着他因为想到一个绝妙点子而瞬间亮起来的眼睛。这一刻,她清晰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属于创造者、问题解决者的强大魅力。这与她所在世界的沉思与审美是如此不同,却同样动人,甚至因为这种不同,而更具吸引力。
比赛间隙,杨越终于看到她,脸上立刻露出笑容,快步走过来。
“是不是很无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问。
“不会。”李意烛摇摇头,递给他一瓶水,“看你工作的样子,很……厉害。”
她用了“厉害”这个词,简单,却直击核心。杨望看着她眼中纯粹的欣赏和肯定,心里像是被温暖的阳光填满。他需要的,从来不是她技术上的理解,而是这种对他所做之事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他这个人的欣赏。
活动的最后,杨越的团队并没有拿到最高奖项,但他们的设计获得了“最佳创意奖”。他拿着那张小小的奖状,跑到李意烛面前,像个讨要夸奖的孩子。
“看!虽然没拿第一,但这个创意是我们想的!”
李意烛看着他发亮的眼睛,忍不住笑了,踮起脚尖,轻轻抱了他一下:“恭喜,很棒的创意。”
站在熙攘的活动现场,周围是散场的人群和拆卸设备的声响,他们却仿佛处在只属于两人的宁静中心。他们都明白,经过寒假的“基频重构”和新学期的实践,他们已经不再是上学期那两个在各自轨道上慌乱奔跑、差点失散的人。
他们像是两束经过了初步衍射,明确了自身特性,并且掌握了如何在不同介质(不同专业领域)中有效传播和相互接收信息的“光”。他们不再害怕差异,而是开始学习欣赏彼此“新的波前”——那经过了大学塑造后,变得更加独特、更加丰富的振荡面貌。
这个新的波前,承载着各自的专业印记,也烙印着共同成长的智慧。它将继续向前传播,在更广阔的人生空间中,经历更复杂的衍射和干涉。但无论如何扩展,那重构后的、稳固的基频,将确保他们永远是彼此波前中,最清晰、最不可或缺的相干部分。
春天的风吹拂着校园的新绿,也吹动着他们新的波前,向着充满可能性的未来,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