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秋天,校园仿佛被注入了新的频率。新生们带着懵懂与兴奋涌入,而李意烛和杨越这一届,则像完成了初次蜕变的昆虫,翅膀逐渐硬朗,开始以更清晰的轨迹在大学的“相空间”中探索自己的位置。
“相空间”,在物理学家眼中,是一个描述系统所有可能状态的抽象空间。每一个点,都代表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完整“快照”。而对李意烛和杨越而言,大二的生活,正是他们关系系统在一个更高维度、更多变量的相空间中的展开。
他们各自做出了选择。杨越最终加入了一个专注于“智能物联网”的实验室,这个方向既有技术挑战,又不像纯AI领域那样不近人情,允许他保留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时间。李意烛则选择了那个“当代文化批评”项目,它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要求她直面最鲜活也最复杂的现实议题,逼着她走出舒适区,磨砺自己的思想锋芒。
他们的生活轨迹,在这个新的相空间里,确实呈现出更大的分离度。
杨越的实验室在理工园区深处的一栋现代化大楼里。他的相空间坐标,常常被锁定在“实验室-食堂-宿舍”构成的三角区域内。变量是代码的行数、电路的稳定性、与导师和队友的讨论。他的状态,常常在“调试成功的兴奋”、“遇到瓶颈的焦躁”和“deadline逼近的压力”之间快速切换。他的世界里,充满了精确的指标和明确的目标。
李意烛的相空间则广阔而弥散。她的坐标可能在“图书馆-讲座厅-咖啡馆-美术馆”。变量是阅读书目的密度、论文观点的独特性、与同学辩论的激烈程度。她的状态,更多是在“思辨的豁然开朗”、“理论难以驾驭现实的挫败”和“发现新视角的惊喜”之间缓慢振荡。她的世界里,衡量标准模糊,更多依赖于内在的感受和思想的穿透力。
他们像是相空间中两个遵循不同运动方程的点,一个在技术理性的轨道上高速震荡,一个在人文思辨的场域中复杂盘旋。见面的时间,需要更精心的“掐算”。
然而,与大一时的慌乱不同,这一次,他们仿佛手握着一张粗略的“相图”。他们知道对方大概在哪个“区域”活动,状态可能处于哪个“区间”。这种认知本身,就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安定感。
他们发展出了新的“观测”与“反馈”机制。
杨越会在实验室通宵的间隙,拍一张窗外寂静的理工园区夜景发给她,附言:“占领了凌晨四点的实验室。”李意烛则会在听一场令人振奋的讲座时,录一小段讲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分享给他,配上文字:“思想的烟花秀。”
他们不再强求即时回复,也不再为短暂的失联而焦虑。他们知道,当对方从那个高度专注的状态中暂时脱离时,自然会“回归”。这种基于信任的异步沟通,反而减少了大量因时机不对而产生的沟通噪声。
他们的交流内容,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各自领域的专业性更强,他们越来越少试图去解释具体的知识细节,而是更多地分享那些知识带来的“感觉”和“影响”。
杨越会说:“今天调试一个传感器,它终于能稳定读取数据了。那种感觉,就像……就像让一个哑巴开口说了话,虽然只是最简单的‘是’或‘否’,但特别有成就感。”
李意烛则会说:“今天读到一个理论,说现代人的孤独源于‘附近的消失’。我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即使在一起,也会感到某种隔阂。不是我们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种分享,超越了技术的藩篱和理论的壁垒,直接触及了人类共通的体验——创造的喜悦、理解的渴望、存在的困惑。他们在对方截然不同的相空间轨迹中,辨认出了那些相似的“情感坐标”。
当然,摩擦依然存在。当杨越连续几周为了项目验收忙得脚不沾地,完全顾不上约会时,李意烛还是会感到失落。当李意烛沉浸在一个复杂的理论框架中,对周遭的一切(包括他)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时,杨越也还是会觉得被忽略。
但不同的是,他们现在会意识到,这只是系统在相空间运行中正常的“涨落”。他们学会了更直接地表达需求。
“你下周能不能至少空出一个晚上给我?我需要‘充电’。”
“我这周末可能要闭关赶论文,提前报备,求理解。”
直接的请求,比隐晦的抱怨和猜忌有效得多。他们像两个熟练的系统管理员,及时地处理着这些小的“扰动”,防止它们被放大成影响系统稳定的“混沌”。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他们难得都有空,约在两家学校中间的一个小公园见面。阳光透过开始变黄的银杏叶,洒下斑驳的光点。他们并肩坐在长椅上,各自说着最近的情况,语气平和,带着一种忙碌过后的慵懒。
杨越说起他们实验室正在尝试将物联网技术用于老旧社区的节能改造,眼神里有一种不同于纯粹技术攻关的光彩。“感觉……好像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了。”他说。
李意烛则分享了她正在撰写的一篇关于网络亚文化社群认同的论文,试图分析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的情感逻辑。“有时候觉得,他们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寻找理解和归属。”她说。
他们说着完全不同领域的事情,却仿佛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看到了相似的风景——那份将所学连接现实、理解人世的努力。
杨越伸出手,轻轻握住了李意烛放在膝盖上的手。她的手有些凉,他的掌心温热。
“好像……”他望着前方摇曳的树影,斟酌着词语,“我们是在用不同的工具,探索同一个世界。”
李意烛转过头,看着他被阳光勾勒出的侧脸轮廓,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稳定力量,微微笑了。
“嗯。”她轻声应和。
在那个静谧的秋日下午,他们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俯瞰着他们在大学这个广阔相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两条轨迹时而靠近,时而远离,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却似乎被某种更深层的、无形的力量约束在同一个“吸引域”内。
大二的生活,不再是大一时那种寻找基频的紧张调试,而是在承认并欣赏彼此轨迹差异的前提下,学习如何在这个更复杂的相空间中,保持系统的整体相干与稳定。这是一个关于空间、时间、频率和振幅的,更高级的动力学问题。
而他们,正在努力成为自己轨迹的优秀“驾驶员”,也成为对方轨迹最忠实的“观测者”与“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