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周末回家吃饭时,妈妈收拾着碗筷,状似不经意地提起:“晚晚,你这性子,自己住我总放心不下。不会照顾自己,遇事又爱闷在心里,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
苏晚扒着碗里的米饭,笑了笑:“妈,我挺好的,工作顺心,生活也自在。”
“自在是自在,可总少点烟火气。”妈妈坐在她对面,语气温和,没有半分催促,“妈不是逼你结婚,只是觉得,婚姻这事儿,幸福和付出是对等的。要是遇到合适的,别总藏着掖着,跟妈说,妈帮你把把关,也能替你多留意着点。”
妈妈的话像一颗石子,在苏晚心里漾开浅浅的涟漪。她想起和林辰这快两年的相处,不远不近,却格外踏实。或许,是时候让他走进自己的生活圈了——不是以恋人的身份,只是作为“聊得来的朋友”,让妈妈放心。
周末,苏晚给林辰发了条消息:“我妈总担心我一个人没人照应,你要是有空,这周末来我家吃顿饭?就当……帮我给我妈吃颗定心丸。”
林辰回复得很快:“好,地址发我,我提前准备点东西。”
赴约那天,林辰选了件干净的浅灰色毛衣,手里拎着两盒包装素雅的茶叶和一篮新鲜水果,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苏晚开门时,他站在门口,笑得温和:“之前听你说叔叔阿姨喜欢喝茶,带了点应季的水果,应该用得上。”
苏晚妈妈早已在客厅等着,看到林辰,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热情地招呼:“是林辰吧?过去就听晚晚提起过你,快进来坐!”
林辰礼貌问好,把东西放在玄关,跟着苏晚走进客厅。他没有刻意讨好,也没有局促不安,只是自然地和苏晚妈妈聊天,说起过去和苏晚一起刷题的趣事,说起现在偶尔会一起吃饭、聊工作,语气坦诚又坦荡,完全是“朋友”的姿态。
午饭时,林辰主动帮着摆碗筷,看到苏晚妈妈夹菜时,会顺手把转盘转过去;苏晚低头扒饭没怎么说话,他会不动声色地把她爱吃的豌豆往她面前挪了挪。这些细微的动作,无比自然,没有丝毫刻意。
苏晚妈妈看在眼里,心里渐渐有了底。饭后,她拉着苏晚进厨房洗碗,小声问:“这孩子不错,稳重、细心,说话做事也有分寸。你跟他……就只是朋友?”
“嗯,目前是。”苏晚擦着碗,脸颊微微发烫,“他人挺好的,聊得来,也懂彼此的节奏。”
“聊得来、懂节奏,比什么都重要。”妈妈笑着说,“你性子闷,他看着沉静,却很会照顾人,你们俩挺合拍的。妈不催你,你自己慢慢感受,要是觉得合适,就好好把握。”
客厅里,林辰没有自顾自玩手机,而是陪着苏晚爸爸聊天。苏晚爸爸喜欢下棋,林辰就耐心听他讲棋艺,偶尔附和几句,态度谦逊又认真。他说起自己的工作,没有夸大其词,只淡淡说“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信任就好”;说起苏晚,也只是客观地称赞“她很通透,有自己的想法,很优秀”。
傍晚林辰离开时,苏晚妈妈塞给他一大袋自己做的酱菜:“带回去尝尝,都是家常味道,你工作忙,偶尔热着吃也方便。”
“谢谢阿姨,麻烦您了。”林辰接过袋子,笑着道谢,转头看向苏晚,“我送你回住处?”
“不用,我自己回去就行,你路上小心。”苏晚摆摆手。
林辰没坚持,只是点了点头:“有事给我打电话。”
看着林辰的车消失在路口,苏晚妈妈拍了拍她的肩膀:“这孩子,眼神干净,心思也正,对你是真的上心。你呀,别总想着‘合适不合适’,跟着心走就好。”
苏晚没说话,心里却格外踏实。林辰以朋友身份上门,没有逾越半分,却在细节里暴露了对她的在意;妈妈的认可,也让她少了几分顾虑。
回到住处,苏晚给林辰发了条消息:“今天谢谢你,我妈很喜欢你。”
林辰很快回复,附带一个笑脸:“阿姨人很好,家常菜也特别香。其实,能让阿姨放心,我也挺开心的。”
苏晚看着手机屏幕,忽然笑了。他们依旧没有确定关系,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可这场“见家长”的试探,像一缕烟火气,悄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而林辰坐在车里,看着副驾驶上那袋沉甸甸的酱菜,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苏晚让他见家长,不是催促,而是一种接纳——接纳他走进她的生活,接纳他作为“重要的人”存在。这份慢热的、谨慎的接纳,比任何表白都更让他动容。
他们27岁的人生里,没有年少的莽撞,没有成年人的功利,只有一份细水长流的懂得与珍惜,在往后的时光里,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