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根火柴:温暖的火炉,与我的恒温空调
故事开始了。我看着她,赤着脚走在冰冷的雪地里,一整天的叫卖,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她冷极了,终于蜷缩在墙角,划亮了第一根火柴。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在这一刻,我书房的恒温空调似乎停止了运转。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刺骨的寒冷。那种寒冷,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被整个世界忽视、拒之门外的寒冷。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吧?在人群中,却感到彻骨的孤独;在喧嚣里,却觉得内心空无一物。小女孩的火炉,是她对抗现实寒冷的唯一武器。而我呢?当我感到心灵的“寒冷”时,我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刷着无穷无尽的信息,试图用屏幕的光来取暖——那何尝不是我这个时代的“火柴”?只是,我的火柴似乎更多,也更易得,但那份温暖,却同样转瞬即逝。
第二根火柴:喷香的烤鹅,与我屏幕里的饕餮盛宴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赶紧又擦燃了一根。这次,她看见了房间里精美的晚餐,特别是那只肚子里填满梅子和苹果、正冒着诱人香气的烤鹅。
我的目光不自觉地投向桌上那盘精致的点心和手边的咖啡。在这个外卖唾手可得的时代,“饥饿”对我们而言,是一种遥远的、近乎抽象的概念。我们追求的不再是果腹,而是舌尖的新鲜感和社交媒体的“打卡”价值。我们吞咽着山珍海味,内心却可能无比饥渴——渴望着被真正地理解,渴望一段深入灵魂的对话,渴望一份能让我们感到充实而非空虚的“精神食粮”。小女孩的烤鹅是具体的生存渴望,而我们的“饥饿”,却更加隐秘、复杂,难以名状。
第三根火柴:美丽的圣诞树,与我精心装扮的“朋友圈”
第三根火柴亮了,她坐在了美丽的圣诞树下。它的绿枝上燃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色彩斑斓的图画在向她眨眼。
这像极了我们精心经营的社交网络。我们在朋友圈、小红书里,努力展示着生活的美好、旅行的惬意、聚餐的欢乐,就像装饰一棵华丽的圣诞树。我们渴望被看见、被点赞、被羡慕,用这些“蜡烛”的光亮,来驱散内心深处的寂寞与平凡。可当屏幕熄灭,节日般的喧嚣散去,那种寂静往往更加震耳欲聋。我们和小女孩一样,在追寻一种“节日”的氛围,一种不属于日常的、被聚光灯照耀的“归属感”,但这一切,是否也如火柴的光,虚幻而短暂?
整把火柴:唯一的奶奶,与我灵魂深处的呼唤
故事的高潮,是第四根火柴。当唯一爱她的奶奶在光中出现时,小女孩的举动,让我的心被紧紧攥住了。
她害怕奶奶消失,于是——她擦燃了整把的火柴。
之前,她是一根一根地划亮,为了具体的火炉、烤鹅和圣诞树。但为了留住代表“无条件的爱”与“灵魂归宿”的奶奶,她动用了自己全部的生命能量,毫不犹豫,倾其所有。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读到这儿,我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我忽然明白了,安徒生写的不是一个穷孩子的悲惨世界,他写的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深藏于心的终极渴望。
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轻易就能获得“火炉”和“烤鹅”,甚至能为自己打造无数棵“圣诞树”。但我们内心的小女孩,可能依然赤着脚,站在大雪里。我们疯狂地购物、旅行、社交、刷手机,像划亮一根根火柴,试图驱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冷”。但我们真正渴望的,是那个“奶奶”——是一份无条件的爱,一个绝对安全的怀抱,一个能让漂泊的灵魂安顿下来的“家”。
为了这个,我们是否也愿意,付出我们所有的“火柴”?
尾声:谁是我们时代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天清晨,人们看到了小女孩带着微笑冻僵的尸体。人们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他们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合上书,我问自己:在我的世界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谁?或许,她就是我自己那颗被忽略、被压抑、渴望被真正看见和拥抱的内心。
我们为她,擦亮过怎样的火柴?是工作成就、是物质积累、是社交虚荣这些“单根的火柴”?还是说,我们曾有过勇气,去追寻那个值得用“整把火柴”去换取的、名为“爱”与“意义”的奶奶?
这篇文章,是我擦亮的一根火柴。它的光虽然微弱,但如果你也曾在某个深夜,感到过那种无法被物质填满的寒冷,那么,或许我们能在这光里,彼此看见,互相温暖。
你,愿意分享一下,你曾为温暖内心,擦亮过的最珍贵的一根“火柴”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