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筱第一次见到陆言,是在大学开学典礼上。
作为新生代表的陆言站在礼堂聚光灯下,声音清朗自信:“大学四年,愿我们不负韶华,成为更好的自己。”台下的林筱筱望着那个挺拔的身影,心跳漏了一拍。
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会在三个月后走到一起。
那是在校运会上,林筱筱作为新闻社记者采访刚赢得篮球赛的陆言。采访结束突然下起大雨,陆言脱下外套遮在两人头顶,拉着她冲向最近的屋檐。在狭小的空间里,他们靠得很近,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做我女朋友吧。”陆言突然说,眼睛亮得惊人。
林筱筱愣住了,“我们才第一次正式见面。”
“但我注意你很久了,”陆言微笑,“每次在图书馆,你都会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照在你头发上,像镀了一层金边。”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校园里最令人羡慕的恋情。陆言是建筑系的才子,林筱筱是文学院的新星,才子佳人的组合成为校园论坛的热门话题。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到闭馆。陆言会记得她喜欢的所有小事——奶茶要三分糖,最爱的作家是村上春树,下雨天容易头疼。
大二那年冬天,陆言用半个月兼职的钱买了两张机票,带林筱筱去北方看雪。在零下二十度的长白山上,他握着她的手放进自己的口袋,在她冻得通红的耳边说:“以后每年冬天,我们都来看雪好不好?”
林筱筱把脸埋在他的围巾里,用力点头。那时她真的以为,他们会一直在一起。
变化是从大三开始的。
陆言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获得了去国外顶尖大学交换半年的机会。离别那天,林筱筱在机场强忍泪水:“半年很快的,我等你回来。”
起初,他们每天视频,分享各自的生活。但很快,十二小时的时差和忙碌的学业让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有时林筱筱发去的消息,要隔好几天才能收到回复,而且越来越简短。
半年后,陆言回来了,但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他不再主动约她,回复消息总是很慢,见面时也常常心不在焉。林筱筱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却不知如何开口询问。
直到有一天,她在校园里看见陆言和一个女生并肩走着,那是建筑系的系花周雨薇。两人有说有笑,陆言脸上的表情,是林筱筱很久没见过的轻松愉快。
当晚,林筱筱给陆言发了消息:“我们谈谈吧。”
他们在常去的咖啡馆见面。陆言迟到了十分钟,坐下时没有看她的眼睛。
“你是不是喜欢上周雨薇了?”林筱筱直截了当地问。
陆言沉默了很久,久到林筱筱的心一点点沉下去。
“对不起,”他终于开口,“在国外的那些日子,我发现我们对未来的规划很不一样。你想要安稳的生活,而我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雨薇...她理解我的追求。”
林筱筱静静地看着他,这个她爱了三年的男孩,突然变得陌生起来。她想起大二冬天,他们在长白山的雪地里,陆言说想和她一起环游世界,看遍所有风景。那时他的未来规划里,明明全是她的影子。
“所以呢?”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出奇地平静。
陆言深吸一口气:“筱筱,我们...”
“算了,”林筱筱打断他,嘴角扯出一个苦涩的弧度,“我们好聚好散。”
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她看见陆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是如释重负。他大概以为她会哭闹,会质问,会挽留。但他不知道,这三个月的冷暴力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勇气和期待。
“保重。”林筱筱站起身,没有再看陆言一眼,径直走出咖啡馆。
初秋的风已经有了凉意,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不是为这段感情的结束,而是为他们曾经那么美好的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林筱筱把自己埋进书堆里。她报名了考研辅导班,参加了文学社的所有活动,用忙碌填满每一个可能想起陆言的瞬间。偶尔在校园里遇见他和周雨薇,她会微笑着点头示意,然后擦肩而过。
室友为她打抱不平:“就这么便宜了他们?周雨薇明明知道陆言有女朋友还插足!”
林筱筱只是摇摇头:“感情里没有先来后到,只有合不合适。”
大四上学期,林筱筱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公布结果那天,她独自去了那家他们常去的面馆,点了一碗牛肉面,安静地吃完。
走出面馆时,手机响了,是陆言发来的消息:“恭喜保研。听说你和陈教授做了很重要的古籍整理项目,真厉害。”
林筱筱看着这条消息,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她和陆言的分手,不是因为周雨薇的出现,而是因为他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陆言想要的是耀眼的光芒和众人的仰望,而她更喜欢安静的角落和厚重的书卷。
“谢谢。”她回复了这两个字,然后删除了陆言的所有联系方式。
毕业典礼上,林筱筱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站在三年前陆言站过的位置,她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微笑着说:“成长或许就是学会告别——告别不适合的人,告别错误的选择,告别过去的自己。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台下掌声雷动。林筱筱在人群中看到了陆言,他独自坐在角落,眼神复杂地望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