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深海歌谣
本书标签: 幻想 

K3 K6 K9介绍

深海歌谣

以防止大家看不懂,我会利用这一章,介绍一下K3 K6 K9。

一、K3紫罗兰与K9紫罗兰之息的分子特性

K3紫罗兰(固态)

结构:硅基纳米晶体(Si₆O₁₈H₂₀),表面覆盖巯基(-SH)与芳香环。

特性:35℃熔化为气态K9,释放高活性硫自由基(·S),可穿透细胞膜与核膜。

K9紫罗兰之息(气态)

结构:硫代自由基簇(·S₃O₆),以范德华力聚合为动态网络。

作用:

基因切割:自由基攻击DNA磷酸二酯键,优先断裂GC富集区。

基因链接:自由基诱导相邻基因链形成硫醚键(-S-),实现跨基因重组。

二、基因篡改过程(双基因直连)

靶向定位

K9通过线粒体膜电位识别特定基因位点(如端粒酶基因),释放自由基标记。

双链断裂与重组

自由基切割目标基因(基因A)与调控基因(基因B),形成黏性末端。

硫醚键强制连接两基因,形成嵌合序列(基因A-B),改变表达逻辑。

表观遗传锁定

K9残留物甲基化基因B启动子区,抑制其自然调控,使基因A持续表达。 K6无需过分了解,过于抽象,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同时K6会干涉到一些后期内容,慎重观看 一、K6“白种尘埃”的基本属性与生成逻辑

K6“白种尘埃”是K3紫罗兰(固态硅基纳米晶体,Si₆O₁₈H₂₀)在35℃升华为K9紫罗兰之息(气态硫代自由基簇,·S₃O₆)时的副产物,为白色粉末状物质。其生成过程伴随K3的相变:K3表面的巯基(-SH)与芳香环在高温下释放高活性硫自由基(·S),部分·S未参与K9的聚合,反而与周围金属物质(如人类文明中的钢铁、萨马都文明中的钛合金)的原子发生硫醇-金属配位反应,形成以硅基纳米颗粒为核、金属-硫键为桥的复合结构。

二、K6的分子结构:塔尔子母螺旋的“动态核心”

K6的分子结构遵循“母分子-子螺旋”嵌套模式,核心是硅基纳米核(Si₆O₁₈H₂₀),表面修饰的巯基(-SH)与芳香环构成“识别层”,用于锚定金属物质;外围则通过硫自由基(·S)连接金属-硫动态网络,形成“功能层”。

1. 母分子:硅基纳米核(Si₆O₁₈H₂₀)

K6的母分子继承了K3的硅基骨架,但表面的巯基(-SH)因与金属反应发生氧化修饰(形成-S-S-键),芳香环则通过π-π堆积作用与金属表面的d轨道电子形成弱相互作用,实现K6与金属的初步吸附。

2. 子螺旋:金属-硫动态网络

K6的“无规则体系”源于硫自由基的随机重组:·S与金属原子(如Fe、Ti)的价电子结合,形成可逆的硫醚键(-S-M-,M为金属);这些硫醚键不断断裂与重构,导致金属晶格发生局部畸变(如位错增殖、晶粒细化)。而“塔尔子母螺旋”的“规则性”则通过两种控制路径实现:

萨马都文明的科技控制:通过外部能量场(如电磁辐射)编程硫自由基的自组装路径,使金属-硫网络按照预设的“螺旋轨迹”排列,形成定向晶格强化(如钢铁中的马氏体相变被精准调控);

人类文明的生物控制:利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如Ca²⁺通道)引导硫自由基的扩散,结合酶(如金属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使金属-硫网络与生物细胞(如成骨细胞)的基质结合,形成生物相容性强化(如骨科植入物的表面改性)。

三、K6强化金属的“三阶段机制”

K6对金属的强化过程遵循“吸附-重组-稳定”的动态循环,核心是塔尔子母螺旋体系对金属晶格的“精准调控”与“动态修复”。

1. 第一阶段:靶向吸附(K6与金属的初始结合)

K6的硅基纳米核通过表面的巯基-金属配位键(-SH→M)锚定金属表面,芳香环则通过π-π堆积作用与金属的d轨道电子形成弱相互作用,实现“特异性吸附”(仅针对过渡金属,如Fe、Ti、Al)。此阶段的K6分子呈“分散态”,未改变金属的宏观结构。

2. 第二阶段:动态重组(塔尔子母螺旋的“无规则”与“规则”作用)

K6释放的硫自由基(·S)与金属原子的价电子结合,形成可逆硫醚键(-S-M-);这些硫醚键不断断裂与重构,导致金属晶格发生局部畸变(如位错密度增加、晶粒细化)。而“塔尔子母螺旋”的“规则性”则通过两种路径实现:

科技控制(萨马都文明):通过电磁辐射编程硫自由基的自组装路径,使金属-硫网络按照“螺旋轨迹”排列,形成定向晶格强化(如钢铁中的马氏体相变被限制在特定方向,提升抗拉强度);

生物控制(人类文明):利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引导硫自由基的扩散,结合酶的催化作用,使金属-硫网络与生物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蛋白)结合,形成生物相容性强化(如骨科植入物的表面形成“类骨结构”,促进骨整合)。

3. 第三阶段:稳定固化(核壳结构的形成)

当金属-硫网络的重组达到“平衡态”时,K6的硅基纳米核会与金属表面形成共价键(如Si-O-M),并将硫醚键包裹在“硅基壳层”内,形成核壳结构(硅基核为内核,金属-硫网络为外壳)。此阶段的K6分子呈“聚集态”,金属的宏观性能(如硬度、韧性、抗腐蚀性)得到永久提升。

四、K6的“无规则”与“规则”:文明差异的体现

K6的“无规则体系”是其本质特征,但塔尔子母螺旋的“规则性”则通过两种文明的技术路径实现,体现了文明对“自然规律”的不同利用方式:

1. 萨马都文明:科技控制的“精准强化”

萨马都文明通过电磁辐射编程硫自由基的自组装路径,使K6的金属-硫网络按照预设的“螺旋轨迹”排列,形成定向晶格强化。例如,萨马都的“钛合金装甲”通过K6处理后,金属晶粒细化至纳米级,抗拉强度提升3倍,且具有自修复能力(硫醚键的断裂与重构可修复微小裂纹)。但这种强化方式依赖高能耗的科技设备,且无法修复“不可逆损伤”(如严重变形)。

关键设定补充

蓝水(利维鲁尔的防御机制)

成分:含硫醇基团(-SH)的液态金属纳米颗粒,中和K9自由基。

限制:仅能保护个体,无法修复已篡改的基因链。

上一章 不曾停歇的时钟 深海歌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