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院春深,老梨树花繁依旧。李倾仪与叱云南并肩坐在廊下,看着重孙辈绕树嬉闹,晚辈们端来梨花茶与糕点,笑意融融)
李倾仪/:这梨花,开了一辈子,看不够。
叱云南/:人聚了一辈子,也守不够。
小重孙/(举着梨花跑来):太爷爷太奶奶,这花要开多久呀?
两人异口同声/:一辈子,一代代,永远开着。
(风拂梨枝,花香漫庭,岁月静好,圆满落幕。)
(春风又度梨院,老梨树的枝干愈发苍劲,花却开得比往年更盛,如云似雪。李倾仪披着薄毯,靠在叱云南肩头,两人发丝皆白,却依旧执手相握)
李倾仪/(声音轻缓,带着岁月的温润):还记得第一次在破庙,你说“结盟便同生共死”,我当时只当是权宜之计,没承想,真的陪你走了一辈子。
叱云南/(指尖摩挲着她掌心的纹路,语气笃定):从见你的第一眼,就知道这辈子栽定了。同生共死是承诺,岁岁相守是心愿,如今都实现了。
(阿梨推着轮椅,带着小重孙女走来,小丫头手里攥着一串梨花编的花环)
小重孙女/(踮起脚尖,把花环戴在李倾仪头上):太奶奶,花环好看!奶奶说,太奶奶是梨花仙子变的,所以梨树才总陪着你。
李倾仪/(轻笑出声,眼底泛起泪光):傻孩子,是梨树陪着我们,守着我们家的团圆。
阿梨/(柔声说):爹娘,医生说你们身子骨硬朗,还能陪我们看好多好多梨花呢。
叱云南/(抬头望着老梨树,枝桠间漏下细碎的阳光):这树啊,就像我们家的根,扎在这里,开枝散叶,代代都旺。当年栽它的时候,就想着给你一个安稳的家,如今,家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真好。
(晚辈们陆续围拢过来,有的添茶,有的递点心,孩子们在梨树下唱着新编的童谣,歌词里满是梨花与团圆)
李倾仪/(侧头看向叱云南,四目相对,皆是释然与满足):这辈子,没遗憾了。
叱云南/(握紧她的手,额头抵着她的额头):没遗憾。往后,便是化作春泥,也要护着这梨园,护着我们的家。
(风穿梨枝,花瓣簌簌落下,落在两人的发间、肩头,落在晚辈们的笑脸上。阳光正好,梨香袅袅,岁月在此刻定格,圆满无需多言,只留这一世相守,万代梨香。)
(梨院的晨光温柔,老梨树的影子落在青砖上,李倾仪坐在窗边梳发,叱云南端着温水走来,指尖替她拢了拢碎发)
叱云南:今日风软,待会儿带你去梨园深处走走,那里新栽的小梨枝都发芽了。
李倾仪:好,正好去看看阿澈去年嫁接的北凉梨枝,有没有活过来。
(阿梨提着食盒进门,身后跟着捧着布料的儿媳)
阿梨:爹娘,早餐是梨花粥和软糕,儿媳还织了块梨纹锦布,给你们做件薄衫。
李倾仪(接过锦布摩挲):这花色真好看,比当年我在北凉见的云锦还雅致。
叱云南(喝着粥笑):儿媳的手艺随你,心灵手巧。
(小重孙小念抱着布偶跑进来,扑到李倾仪膝头)
小念:太奶奶!太爷爷!昨日听爷爷说,你们当年在破庙躲雨,还遇到了坏人?
叱云南(放下碗,将小念抱到腿上):是啊,那时候你太奶奶可勇敢了,拿着断木就挡在我身前。
李倾仪(拍了拍叱云南的手背):别夸大,我当时腿都软了,是你护着我才脱的险。
(阿澈走进来,手里拿着修剪梨树的工具)
阿澈:爹娘,儿媳说的锦布做衫正好,春日风大,穿得暖些。我去修剪梨树,你们待会儿来看看?
叱云南:好,我陪你去,顺便教你认认哪些枝桠该留。
(饭后,一行人来到梨园深处,新栽的小梨树错落有致,阿澈的儿子阿明正给树苗浇水)
阿明:太爷爷,这棵北凉嫁接的梨枝真活了!发了好多新芽。
李倾仪(凑近细看,眼底含笑):真好,以后京城里的梨,也带着北凉的甜了。
叱云南(站在一旁,望着满院枝叶):当年在北凉,你说想让两地梨园相连,如今算是圆了愿。
(阿珠的孙子带着书院的学生来拜访,孩子们捧着自己画的梨花图)
学生代表:太奶奶太爷爷,我们画了梨园,想送给你们!
李倾仪(接过画纸,一张张翻看):画得真不错,比我当年画的还好。
叱云南(对孩子们笑道):你们要好好读书,也守护好身边的美好,就像这梨树一样,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日头渐高,众人回到廊下歇息,晚辈们端来冰镇的梨花饮)
阿梨:爹娘,这是用今年的新梨花做的,清热解暑。
李倾仪(喝了一口,清甜爽口):还是这个味道,几十年没变。
叱云南(握住她的手,指尖温热):人在,味道就在,家就在。
(小念趴在廊栏上,看着飞舞的梨花)
小念:太奶奶,梨花会一直开吗?
李倾仪(看向叱云南,四目相对):会的,只要我们家人守着,梨花就会年年开,日子就会岁岁安。
叱云南(补充道):就像我们的故事,会一代代传下去,和这梨香一样,永远不散。
(风拂过,梨花瓣簌簌落下,落在众人身上,落在画纸上,落在盛着梨花饮的瓷碗里。李倾仪靠在叱云南肩头,听着晚辈们的闲谈、孩子们的嬉笑,心中满是安宁。岁月流转,人事更迭,唯有这梨园常青,亲情永续,一生相守的诺言,在年年梨花中,愈发醇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