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木质的书桌前。林念杨蹲在爷爷小杨的书房里,正翻看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盒。木盒上刻着模糊的“山河”二字,边角被岁月磨得光滑,带着淡淡的樟木香气。
“爷爷,这里面是什么呀?”林念杨捧着木盒,跑到正在院子里浇花的小杨身边。
小杨放下水壶,接过木盒,指尖轻轻拂过盒面的刻字,眼神渐渐变得悠远。“这里面,装着爷爷和你班长爷爷的故事。”他说着,打开了木盒。
里面的东西不多,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半截锈迹斑斑的步枪弹壳,一本纸页泛黄、字迹潦草的战地日记,还有一张被塑封起来的照片——正是当年那张被鲜血染红,后来被小杨精心修复的照片,照片上的女人和孩子,笑容依旧温暖。
“这颗弹壳,是当年你班长爷爷第一次教我打枪时留下的。”小杨拿起弹壳,递给林念杨,“那时候我总打不准,他就耐心地教我瞄准,说‘枪要对准敌人,更要守住心里的家国’。”
林念杨接过弹壳,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与热血。“那这本日记呢?”她指着日记本,好奇地问道。
小杨拿起日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是林深班长的字迹,遒劲有力:“今日奔赴前线,愿以血肉之躯,护山河无恙,盼归时,能携妹看海。”后面的内容,大多是小杨记录的战场日常,有战友们的欢声笑语,有战斗的惨烈悲壮,还有对和平的无限期盼。
“这本日记,是班长牺牲后,我在他的口袋里找到的。”小杨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把我们后来的胜利,把家乡的变化,都写在了后面,想让他知道,我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林念杨接过日记本,轻轻翻阅着,一行行字迹映入眼帘,仿佛将她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看到了十七岁的爷爷,看到了勇敢的班长爷爷,看到了无数为了守护家园而牺牲的英雄们。
“爷爷,班长爷爷的妹妹,后来知道他的故事了吗?”林念杨抬起头,眼眶泛红。
小杨点了点头,说道:“知道。战争结束后,我找到了她,把班长的故事告诉了她,还带她去看了海。她现在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每年都会来我们家,和我一起翻看这些旧物,缅怀那些牺牲的战友。”
林念杨捧着照片,看着上面的女人和孩子,轻声说道:“班长爷爷一定很爱他的妹妹,很爱我们的家乡。”
“是啊,”小杨叹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感慨,“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如今已经国泰民安。你们这代人,生在和平年代,一定要记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林念杨用力点了点头,将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木盒里。“爷爷,我记住了。我以后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大家都记住这些英雄,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小杨看着孙女坚定的眼神,欣慰地笑了。他知道,那些牺牲的英雄们,并没有被遗忘,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正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永远传承下去。
阳光渐渐西斜,将祖孙俩的身影拉得很长。木盒被重新放回书桌,里面的旧物,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守护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诉说着这片山河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