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中医说
本书标签: 现代  中医 

中医说—记忆力

中医说

中医对记忆力的认知,核心围绕“脑为髓海”“五脏藏神”展开,认为记忆力强弱与脑、心、脾、肾等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濡养密切相关,具体可从生理基础、影响因素、调理思路三方面理解:

一、中医视角下记忆力的生理基础

1. 脑为髓海,主藏神记忆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脑的功能依赖“髓”的充养,而“肾主骨生髓,髓能充脑”(《素问·灵兰秘典论》)。肾中精气充足则髓海充盈,脑得濡养,记忆力自然强健;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会导致脑失所养,出现记忆力减退、健忘。

2. 心主神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心能统摄神志,主管记忆、思维等精神活动,而心的功能需依赖气血濡养;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气血生成不足,心脑失养,也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如乏力、健忘常伴随食欲差)。

二、导致记忆力减退的常见中医原因

- 肾精亏虚:多因先天不足、衰老、过度劳累(如长期熬夜、思虑耗损)导致,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

- 心脾两虚:多因长期思虑过度、饮食不规律(如节食、挑食)导致,常表现为记忆力差、精神疲惫、面色苍白、心悸、食欲不振。

- 痰浊蒙窍:多因饮食油腻、脾胃运化差,痰湿内生蒙蔽脑窍,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重如裹、胸闷、舌苔厚腻。

- 肝郁气滞:多因情绪压抑、压力大导致肝气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脑失濡养,常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烦躁、胸胁胀痛。

三、中医调理记忆力的核心思路

1. 辨证施养:

- 肾精亏虚:可适当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等养肾填精的食物,避免熬夜;

- 心脾两虚:可食用山药、莲子、红枣、小米等健脾养心的食物,规律饮食,减少思虑;

- 痰浊蒙窍:需清淡饮食,减少油腻、甜腻食物,可适当用陈皮、茯苓泡水,助化痰湿;

- 肝郁气滞:可通过玫瑰花、佛手泡水疏肝理气,配合情绪疏导(如散步、冥想)。

2. 调畅情志与规律作息:中医强调“神安则记忆健”,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同时“人卧则血归于肝”“肾主藏精”,规律睡眠(避免熬夜)能养肝肾、充髓海,间接改善记忆。

3. 适度活动与经络调理:适当运动(如太极拳、散步)可促进气血运行,濡养心脑;也可按揉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助安神健脑。

“记忆就像一盏灯,有时候不是灯坏了,而是油快没了。别总责怪自己‘记不住’,这不是你的问题,可能是最近太累了,心和脑都没好好“充电”。平时多吃点清淡的食物,早点休息,有空揉揉太阳穴,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上一章 中医说—情绪控制 中医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