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的计算
第一次注意到林晚,是在高一开学典礼。
她坐在前排,瘦瘦小小,像株缺乏日照的植物。我注意到她,是因为她手边放着一本《时间简史》——那是我当时正在啃的硬骨头。
“装模作样。”我当时想。这种女生我见多了,用深奥的书本来吸引注意。
后来她总出现在我身边,送水递纸巾,眼神怯怯的。朋友起哄:“言屿,你的小粉丝又来了。”
我享受这种追捧,却又鄙夷她的卑微。直到某天,我在图书馆撞见她与管理员争执——那本《时间简史》是她母亲留下的遗物,她只是想续借。
那一刻,我心里某个地方轻微地塌陷了一角。
2、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大二那个冬天,我重感冒发烧,逞强不去医院。半夜醒来,发现林晚蜷缩在宿舍楼下的长椅上,怀里抱着保温桶,里面是还温热的姜汤。
宿管阿姨说:“这傻姑娘等了三个小时,说怕你晚上会饿。”
我喝着姜汤,心里不是没有触动。但转念一想:“不就是苦肉计么。”
更早之前,我竞赛失利,她悄悄在我书包里塞了张纸条:“失败是数据积累的过程,下次算法一定更优。”那句话精准地点醒了我,可我当时只觉得她在卖弄。
如今才明白,那些年我看到的“卑微”,是她藏在怯懦外表下的、笨拙而真诚的守望。
3、最后一个清晨
站在天台边缘时,风很大。
脑海里闪过的不是奖杯与掌声,而是那些被我刻意忽略的片段:
· 她熬夜帮我整理笔记时,手指冻得通红
· 我故意打翻她递来的水时,她眼中一闪而过的受伤
· 某次我醉酒,是她把我送回家,而我第二天却责怪她“多管闲事”
最后定格在诊断书从她口袋滑落的瞬间,和她倒下前那个解脱的微笑。
原来她早就知道一切。
原来她选择用最惨烈的方式,让我看见。
4、看不见的观众
跳下去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
我从来都不是她生命的主角,甚至连反派都算不上。
我只是她复仇剧本里的一个道具,是她与那个神秘系统博弈中的一枚棋子。
多么讽刺。
我曾以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实际上只是个看不清剧本的、蹩脚的演员。
而真正的导演,早已在幕后冷静地注视着一切。
5、最后的感知
坠落的过程比想象中漫长。
意识消散前,我仿佛听到某个冰冷的机械音:
【目标价值已归零】
【开始剥离】
原来连我的死亡,都是别人计划好的收割。
如果能重来...
不,没有如果了。
在彻底陷入黑暗前,我用最后一丝意识想:
林晚,如果早点看见真实的你,
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答案随风消散,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