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与刀刃的共鸣·终章:罕见瘤影下的守护
童馨医院的多学科会诊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邓子昂指尖按着一份刚打印好的病理报告,目光紧锁在眼前的影像片子上——十岁女孩萌萌的头颅MRI显示,桥前池斜坡处有一个23mm×15mm的实性占位,向后压迫脑桥,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与周围神经血管缠绕紧密。
“分子检测结果出来了,是EWSR1-CREM基因融合,确诊为伴FET-CREB融合的颅内间叶性肿瘤。”林清砚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这是2021年WHO新分类的罕见肿瘤,儿童病例极少,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手段,但肿瘤位置特殊,紧邻三叉神经和滑车神经,还与脑干轻微粘连,术中极易损伤神经引发瘫痪。”
邓子昂眉头深蹙,他擅长的肝胆外科手术虽也精密,但颅内操作对神经保护的要求堪称苛刻。“肿瘤血供丰富,手术剥离时容易大出血,而且患儿术前已经出现间歇性头晕,说明脑干压迫已经有了症状,不能再等。”他抬头看向沈清,“神经监测必须做到极致,你得全程盯着电生理信号,一丝异常都不能放过。”
林清砚点头,调出术前做好的神经映射图:“我已经标记了关键神经通路,术中会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实时追踪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只要信号振幅下降超过30%,我们就立刻暂停。”她顿了顿,补充道,“但肿瘤与硬膜关系密切,可能需要磨除部分岩尖骨质才能充分暴露,这一步对骨屑清理要求极高,避免压迫神经。”
手术当天,手术室里寂静无声。邓子昂手持显微剥离器,在无影灯的聚焦下小心翼翼地分离肿瘤包膜。沈清坐在监测仪前,双眼紧盯着跳动的波形,指尖悬在调控按钮上:“左侧三叉神经信号稳定,继续。”
随着剥离深入,肿瘤与脑干粘连的部位逐渐显露。邓子昂刚用超声吸引器清除一小块肿瘤组织,监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脑干诱发电位振幅骤降。“停!”林清砚立刻出声,“是牵拉导致的神经应激,先调整体位,降低颅内压。”
邓子昂果断停下动作,指挥护士调整患儿头位,同时用甘露醇快速脱水。沈清则启动经颅磁刺激仪,释放微弱电流稳定神经信号。几分钟后,监测屏上的波形逐渐恢复平稳。“可以继续,采用钝性分离,避开神经束。”沈清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手术进行到第三个小时,最棘手的时刻来临。肿瘤根部与滑车神经缠绕在一起,肉眼几乎无法区分。邓子昂屏住呼吸,将剥离器的尖端控制在毫米级移动。沈清的额角渗出细汗,声音带着一丝紧绷:“神经信号有波动,放慢速度,逆时针旋转剥离。”
邓子昂依言调整动作,每一次发力都精准控制力度。当最后一丝粘连被剥离,肿瘤完整取出时,手术室里终于响起轻微的舒气声。林清砚着监测仪上稳定的神经信号,长舒一口气:“所有神经通路都完好,没有损伤。”
术后第三天,萌萌顺利转出ICU。但新的考验接踵而至,患儿出现了轻微的吞咽困难,这是颅内手术常见的神经应激反应。沈清每天带着萌萌做吞咽康复训练,用冰刺激咽喉部唤醒神经敏感性;邓子昂则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调整补液方案,避免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恢复。
一周后,萌萌已经能正常进食,头晕症状也完全消失。复查MRI显示肿瘤全切除,没有残留。出院那天,萌萌的家长捧着两面锦旗走进诊室,一面写着“神刀除瘤护脑干”,一面写着“精监测复神经”。
邓子昂看着林清砚眼中的笑意,忽然伸出手:“这次,多谢了。”
林清砚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道:“是我们配合得好。”
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洒在两人并肩的身影上。他们深知,这场跨越外科与神经科的协作,不仅攻克了罕见肿瘤的难关,更印证了医者同心的力量——当精准的刀刃遇上细致的神经守护,就能为患儿劈开黑暗,照亮通往健康的道路。而这段在手术台上结下的默契与信任,终将成为他们从医路上最珍贵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