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与神经的共振
童馨儿童医院的手术室灯光亮如白昼,无影灯聚焦在手术台上那个仅八个月大的婴儿身上。邓子昂站在主刀位,指尖捏着柳叶刀,眼神锐利如鹰。今天这台手术,是他职业生涯中难度极高的一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肝内胆管扩张,更棘手的是,术前检查发现患儿同时伴有大脑发育迟缓,术中极可能因神经应激引发呼吸骤停。
“邓主任,神经科的沈清医生到了。”护士轻声提醒。
门口走进来一位穿着无菌手术衣的年轻女医生,短发利落,眼神沉稳。沈清刚从德国进修回来,专攻小儿神经调控,这是她调入童馨后第一次与邓子昂合作。“邓主任,术前神经评估已完成,患儿脑干诱发电位略异常,我会全程监测术中神经电生理信号。”她语速平稳,一边熟练连接监测仪器,一边补充,“一旦出现异常放电,我会立刻介入调控。”
邓子昂点头,没有多余寒暄,手中柳叶刀已精准划开患儿腹部皮肤。“分离胆囊周围组织,注意避开门静脉分支。”他的声音冷静得不带一丝波澜,手下动作行云流水。沈清坐在一旁,目光紧盯着监测屏上跳动的波形,指尖搭在调控仪器的按键上,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手术进行到一半,当邓子昂正在剥离囊肿与肝实质的粘连时,监测屏突然出现异常波动——患儿的体感诱发电位振幅骤降。“神经信号异常!”沈清立刻出声,“可能是牵拉刺激到肝门部神经丛,引发脑干反应抑制。”
邓子昂毫不犹豫地停下动作,调整患儿体位:“降低气腹压力,给0.1μg/kg的去氧肾上腺素。”同时,沈清按下调控按钮,释放微弱的经颅磁刺激信号。监测屏上的波形渐渐趋于平稳,患儿的呼吸频率也恢复了正常。
“可以继续了,动作再轻柔些。”沈清轻声说。
邓子昂颔首,手中的器械放缓了节奏。他知道,此时每一个动作都关乎患儿的安危,既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又不能再刺激到神经。沈清则全神贯注,监测屏上的每一个微小波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偶尔轻声提醒:“左侧肝管附近神经密集,建议采用钝性分离。”
当手术进入关键的胆肠吻合环节,患儿突然出现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也跟着波动。“又是神经反射性抑制!”沈清迅速调整调控参数,“给阿托品0.01mg/kg,同时持续神经调控。”邓子昂一边配合给药,一边加快吻合速度,针线在他手中翻飞,每一针都精准无误。
两个小时后,最后一针缝合完毕。“吻合完成,检查有无渗漏。”邓子昂话音刚落,护士便递上生理盐水。当液体缓缓注入吻合口,没有出现任何渗漏迹象,监测屏上的神经信号、心率、血氧饱和度全部稳定在正常范围。
“手术成功。”邓子昂摘下口罩,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欣慰。
沈清也松了口气,看着被推出手术室的患儿,轻声说:“这孩子的神经调控还需要后续跟进,我会制定长期康复方案。”
邓子昂转头看向她,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沈医生,今天多谢你的配合。”
沈清笑了笑:“是我们配合得好。儿科手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场,多一份专业支撑,孩子就多一分希望。”
手术室的灯光渐渐暗了下来,两人并肩走出,走廊里的晨光正好。邓子昂忽然觉得,这位新同事的专业与沉稳,就像精准的神经调控信号,与他手中的手术刀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共同为患儿劈开了通往健康的道路。而这样的合作,才是儿科医疗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