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的北京,秋意渐浓。林磊儿拖着行李箱走进清华园,梧桐叶落在他的肩头,他抬头望着物理系的教学楼,眼里满是憧憬与期待。直博生活比他想象中更忙碌,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跟着导师做量子力学相关的研究,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起初,磊儿还不太适应实验室的节奏,好几次因为实验数据出错,不得不重新开始。有天晚上,他独自留在实验室加班,对着电脑屏幕上杂乱的数据,忍不住红了眼眶。这时,手机响了,是乔英子打来的视频电话。
“磊儿,怎么这么晚还没休息?”屏幕里,乔英子穿着睡衣,身后是挂在墙上的星空海报。
磊儿吸了吸鼻子,小声说:“姐,实验数据一直不对,我有点着急。”
乔英子耐心地安慰他:“别慌,我当年做观测项目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你先冷静下来,把实验步骤再梳理一遍,说不定是哪个小细节出错了。”在乔英子的鼓励下,磊儿重新调整心态,果然发现是仪器校准出了问题。解决完问题后,已经是凌晨,磊儿给乔英子发了条消息:“姐,谢谢你,问题解决了,你也早点休息。”
与此同时,季杨杨正式入职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作为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他既兴奋又紧张。入职第一天,老板就交给了他一个重要的任务——优化汽车电池的续航能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季杨杨每天查阅大量资料,和团队成员开会讨论,经常加班到深夜。
有一次,因为和团队里的老员工在技术方案上产生分歧,两人吵得面红耳赤。季杨杨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采用新的电池材料能大幅提升续航,而老员工则觉得风险太大,应该循序渐进。下班后,季杨杨给刘静打了个电话,倾诉自己的烦恼。刘静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对他说:“杨杨,职场和学校不一样,遇到分歧很正常,你可以试着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天,季杨杨主动找到老员工,认真地听取了他的顾虑,然后结合自己的方案,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没想到,这个方案得到了团队所有人的认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电池续航优化项目取得了初步成功,季杨杨也得到了老板的表扬。
南京的校园里,乔英子和方一凡的日子过得充实而甜蜜。乔英子依旧痴迷于天文,周末经常泡在天文台,方一凡则忙着筹备自己的毕业作品。他学的是影视编导专业,打算拍一部关于青春与成长的纪录片,主角就是他和英子,还有磊儿、季杨杨。
为了收集素材,方一凡特意回了一趟北京,采访了方圆、童文洁、季胜利和刘静。“当年看着你们几个孩子高考,比我们自己考试还紧张,现在看到你们都这么优秀,我们也就放心了。”童文洁在镜头前,忍不住感慨道。
采访结束后,方一凡去清华园看望磊儿,正好遇到季杨杨下班过来。四个少年又聚在了一起,在清华园的小路上散步,聊着各自的生活。“等我的纪录片拍好了,咱们一起去电影院看首映!”方一凡兴奋地说。
“好啊!”大家纷纷点头答应。
夕阳西下,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属于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