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深秋,冷雨敲打着实验室的玻璃窗。季杨杨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电池性能数据,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眉头却始终紧锁——这是他来德国交换的第三个月,可新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瓶颈,始终无法突破。
手机震动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刘静发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刘静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身后的三角梅开得正盛:“杨杨,最近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饭?”季杨杨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勉强笑了笑:“妈,我挺好的,就是项目有点卡壳。”
刘静没有追问细节,只是轻声说:“还记得你小时候,第一次见赛车模型,抱着不肯撒手,说以后要造最厉害的汽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想想当初的初心,就不会迷茫了。”挂了电话,季杨杨看着桌角那辆陪伴他长大的赛车模型,心里豁然开朗。
接下来的日子,季杨杨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还主动联系了行业内的专家请教。有一次,为了验证一个新的电池结构方案,他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四十多个小时,累得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身上盖着一件陌生的外套,桌上放着一杯热咖啡,旁边还有一张纸条:“年轻人,你的坚持很动人,加油。”落款是实验室的老教授。
在老教授的指导和团队的努力下,季杨杨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新型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比之前提升了30%,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季胜利和刘静时,电话那头,季胜利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好小子,没给咱们季家丢脸!爸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毕业前夕,季杨杨收到了多家国外顶尖车企的高薪offer,其中不乏他曾经梦寐以求的品牌。可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毅然选择回国。季胜利有些不解:“杨杨,国外的平台更好,待遇也更优厚,你为什么要回来?”
季杨杨认真地说:“爸,我出国学习,就是为了把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很快,但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我想为国家的汽车产业做点贡献,让中国的汽车,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回国后,季杨杨加入了一家新能源汽车创业公司。起初,公司规模不大,资金也有限,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季杨杨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有一次,因为供应商突然断货,项目进度被迫暂停。季杨杨亲自开车,跑遍了全国各地,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供应商,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几年后,季杨杨的公司成功上市,他也成为了行业内最年轻的CEO之一。在公司的庆功宴上,季杨杨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团队成员和家人,感慨地说:“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我始终记得,当初回国时的初心,就是造最厉害的中国汽车。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书写新的篇章。”
庆功宴结束后,季杨杨带着黄芷陶和季沐阳,来到了春风中学。夕阳下,教学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操场上,一群少年正在奔跑嬉戏。“你看,像不像当年的我们?”黄芷陶笑着说。季杨杨点点头,眼里满是怀念:“是啊,时间过得真快。”
他蹲下身,摸了摸季沐阳的头:“儿子,爸爸希望你以后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季沐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起手里的玩具车:“爸爸,我以后也要造汽车,比你造的还厉害!”
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庞,季杨杨的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初心,不仅会在引擎声里传承下去,还会在下一代的心里,种下新的希望。而那些曾经的叛逆与迷茫,早已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化作了最宝贵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