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人日节·诗词里的春节
时间:正月初七,人日节,下午
地点:彩虹中国人家中,青先生房间
人物:青先生,玫外线(背景互动)
春节长假的热闹,像潮水一样,在初七这天明显地开始退去了。街上提着年礼走亲访友的人少了,窗外偶尔响起的鞭炮声也显得稀疏落落,带着一种意犹未尽的倦怠。
今天是人日节,传说中女娲造人的日子。但对于青先生来说,这个节日有着更现实的意味——今天是寒假的最后一天。
一股无形的压力开始弥漫开来。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语文作业本,旁边是厚厚一摞从爸爸书架上搬来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选注》。作业的要求是:搜集并赏析三首与春节有关的古诗词,并写下读后感。
这项作业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春节的大门。这个春节,没有喧闹,没有油腻的饭菜,只有墨香和千年前的诗句。
他首先翻到的是王安石那首耳熟能详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句朗朗上口,画面感极强。他仿佛能看到北宋汴京的百姓在爆竹声里饮下寓意健康的屠苏酒,看着朝阳照亮千家万户,忙着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春节,是对“万象更新”最直白、最有力的宣告。青先生喜欢这种秩序感和仪式感,这符合他的审美。他在本子上工整地写下:“此诗描绘了辞旧迎新的生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革故鼎新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接着,他读到了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句像一股寒流,瞬间冲散了《元日》的暖意。他眼前浮现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除夕夜独对寒灯,思念着千里之外的亲人,感伤着年华老去。这种春节是冷清、孤独的,充满了漂泊的愁绪。青先生皱了下眉,这种情感对他这个年纪来说有些沉重和遥远。但他想起了刚去世的外公,想起妈妈红外线这些天强忍的悲伤,忽然对“故乡今夜思千里”有了一丝模糊的理解。他写下:“这首诗写出了客居他乡之人在佳节时的孤寂思乡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然后,他遇到了文天祥的《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词的气势完全不同。没有喜庆,没有简单的乡愁,而是一种山河破碎、英雄末路的巨大悲怆。青先生被“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的苍茫感击中了。他查了资料,知道这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在狱中度过最后一个除夕时写下的。春节的团圆和喜庆,与他身陷囹圄、命不久矣的处境形成了最残酷的对比。青先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他第一次意识到,春节的意味,可以如此复杂和沉重。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投射,更可以是一个时代命运的缩影。他沉思了很久,才缓缓写下:“此诗已远超个人愁绪,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紧密相连,在辞旧迎新之际更显悲壮,展现了民族英雄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这时,玫外线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轻轻放在桌角。他看了一眼儿子正在抄录的诗句,温和地说:“读到文天祥了?感触不一样吧?”
青先生抬起头,难得地没有立刻反驳爸爸的“打扰”,而是指着作业本说:“爸,原来古代的春节,不全是放鞭炮换桃符那么开心。”
玫外线点点头,在床边坐下:“是啊。节日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当时的习俗,更是照镜子的人的心境和整个时代的背景。开心的人看到团圆,失意的人感到孤独,而像文天祥那样的英雄,看到的就是家国天下。”顿了顿,看着儿子说:“你外公刚走的这个年,对我们家来说,也注定是一个不一样的年。将来你再读这些诗,或许感受又会更深一层。”
青先生“嗯”了一声,目光重新落回诗句上。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就在这跨越千年的诗意回响中,静静地流淌而过。那些关于团圆、孤独、希望与悲壮的诗句,像一颗颗种子,埋进了他年轻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