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五章 正月二十五·填仓节与两块牌子
时间:正月二十五,填仓节,上午
地点:前往城郊农业基地的途中及基地门口
人物:彩虹中国人全家八口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一个寓意五谷丰登、仓廪充实的老节日。彩虹中国人全家决定用一次城郊农业基地的参观,来度过这个富有传统农耕意味的日子。
车厢里,孩子们对窗外的田埂和塑料大棚指指点点。玫外线看着窗外掠过的景象,若有所思地说:“说起这填仓节,老讲究里有个‘三不空’的说法,很有意思。”
“哪三不空?”红姑娘温柔地问。
“一是仓廪不空。这天老百姓要往粮仓里添点粮食,象征新的一年仓满囤流。二是水缸不空。要挑满水缸,寓意财源如活水。三是肚子不空。要吃得饱饱的,象征一年富足有余。”玫外线解释道,“这‘三不空’,体现的是我们农业社会最朴素的愿望——家有余粮,手有余钱,身体健康。”
蓝先生眨眨眼:“就是吃饱、有钱、身体好呗!说得这么文绉绉的。”
“话糙理不糙。”玫外线笑了,“但这里面有对物质基础的重视,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很有智慧的。”
说说笑笑间,农业基地到了。大家下车,呼吸着带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空气。基地入口处,一块介绍基地概况的展示牌立在最显眼的位置。然而,大家的注意力立刻被一个奇怪的景象吸引了。
展示牌上方,一上一下,紧挨着钉着两块牌子。
上面一块,白底红字,落款是「市教育局」,上面写着:“中小学生现代农业实践基地——二零二一年立”。
下面一块,蓝底白字,落款是「市农业局」,上面写着:“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二〇二一年立”。
“咦?”眼尖的蓝先生第一个叫出声,指着上面那块牌子,“爸爸你看!教育局这个牌子写错了!年份应该是‘二〇二一’,它写成了把〇大写的‘二零二一’!下面是农业局的牌子,写的就是对的!”
一瞬间,全家人都安静了,目光都聚焦在那两块牌子上。
“二零”是阿拉伯数字“20”的中文读音转写,常用于日常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但“二〇”才是汉字数字“二〇”的标准书写形式,用于庄重、正式的文书和标识。这是一个非常细微,但在正式场合却十分关键的差别。
一直沉默地跟在队伍最后的绿先生,扶了扶他那副仿佛看透一切的大眼镜,镜片上反射着牌子的冷光。他嘴角勾起一丝极其复杂的笑意,那笑容里混杂着嘲讽、悲哀,还有一丝“果然如此”的了然。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冰投入了寂静的水面:
“呵……这难道不是当下教育,最悲哀、也最形象的写照吗?”
所有人都看向他。绿先生平时惜字如金,一旦开口,往往直刺核心。
“一个主管全市文字规范、知识传承、教书育人的最高机构,在自己设立的、用来‘教育’学生的实践基地门口,堂而皇之地,把年份的规范书写方式写错。”
他抬手指了指那两块牌子,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
“而下面这块,来自一个整天和泥土、庄稼、气候打交道的业务部门——农业局的牌子,却工工整整,一字不差。”
“这说明了什么?”绿先生的目光扫过家人,最后定格在那块刺眼的牌子上,“这说明,在我们的教育管理者看来,‘教育’这件事本身,其形式意义(设立实践基地),远远大于其内在的严谨与规范(一个汉字的正确写法)。”
他往前走了一步,几乎与牌子面对面:
“他们热衷于打造‘实践基地’这种光鲜的概念,却忽略了知识最基础的严谨性。他们希望学生来这里‘接地气’,却在自己树立的入门第一块牌子上,就传递了一种‘差不多就行’的、极不严谨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末倒置?
“农业局的牌子为什么对?因为他们整天和土地、和数据打交道。播种差一天,施肥差一克,产量就可能天差地别。土地和科学,从不接受‘差不多’。你糊弄它,它就敢让你颗粒无收。所以他们的基因里,就刻着‘精准’二字。”
绿先生叹了口气,那口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结成白雾:
“而我们的一些教育者呢?他们似乎活在一个由报告、指标、口号构建的虚空里。他们离‘土地’——离知识的本源、离真实的规律太远了。所以,他们可以轻易地在一个细节上犯错,并且不以为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块牌子的宣传价值和政策展示价值,远远大于上面那几个字本身的对错。”
“一块牌子是小事。”绿先生最后轻声说,像是在做结案陈词,“但它映照出的,是一种根子上的浮躁。一种对知识缺乏敬畏的傲慢。当教人求真的地方,自己都开始不尊重‘真’,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教育最大的悲哀吗?”
一阵风吹过,田野空旷,只有绿先生的话音在每个人心头回荡。那两块紧紧相依的牌子,此刻仿佛成了两个世界沉默的对峙。
填仓节“仓廪实”的古老愿望,在这一刻,似乎被一个关于“知识之仓”是否夯实的尖锐问题,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