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春日诗行:从人日到清明的千年咏叹——董济源 著
开篇:与春天对饮
董济源,当你沉浸在家的温暖中,并为这份温暖激动不已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窗外更为广阔的春天。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也曾像你一样,为生命复苏、万物交融的春日而心潮澎湃,并将这澎湃的心绪,化作一行行璀璨的诗句。
让我们以时间为舟,以诗词为桨,逆流而上,赴一场与春日先贤的约会,感受中华美文如何记录从人日到清明的流光碎金。
一、 人日:剪彩为人,登高思人
(时间:正月初七)
典故点睛: 传说女娲在此日造人,故称“人日”。古人剪彩绸为人形,贴于屏风或戴于鬓发,登高赋诗,祈求安康,并格外思念远方的友人。
诗篇选读:
《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诗意感受: 高适在人日这天,想起了漂泊在成都草堂的挚友杜甫。柳条发芽,梅花盛开,本是春色,却因友人离散而触目伤情。人日的核心不是狂欢,而是 “人之为人”的惺惺相惜与深切牵挂。这份情谊,比春色更浓。
二、 龙抬头:蛰虫惊动,希望抬头
(时间:二月二)
典故点睛: 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雷乍动,蛰伏一冬的昆虫兽蛇被惊醒,古人认为这是龙王爷在布雨。人们在这天剃头“剃龙头”,吃食以“龙”为名(如龙须面、龙耳=饺子),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诗篇选读: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诗意感受: 白居易没有直接写龙,却抓住了节气的神韵。新雨初歇,草菜萌发,少年们穿着轻衫,骑着骏马,在渡头排成一字前行。诗中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和按捺不住的活力。龙抬头,抬起的正是这天地间蓄势待发的希望。
三、 上巳节:水边的诗意狂欢
(时间: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
典故点睛: 这是古代一个非常浪漫的节日。人们来到水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叫做“祓禊”。但更重要的是,这是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外出、郊游踏青、相识相恋的日子,堪称古代的“情人节”。
诗篇选读:
《丽人行》唐·杜甫(节选)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诗意感受: 杜甫用他精工的画笔,描绘了长安曲江水畔的盛况。新丽的春色与美艳的“丽人”交相辉映。上巳节的核心是 “生命的美好”与“情感的流动” 。它不仅是洗去灾厄,更是拥抱自然、赞美青春、歌颂人本身的美好。
四、 清明节:雨中的生命对话
(时间:公历4月4日或5日)
典故点睛: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节气,它指导农事;作为节日,它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与扫墓祭祖的习俗,是生者与死者、人与自然进行深刻对话的日子。
诗篇选读: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感受: 杜牧的诗,没有直接写祭扫的悲痛,而是用“雨纷纷”的潮湿环境和“欲断魂”的微妙心绪,烘托出无边的惆怅。而牧童遥指的“杏花村”,那一片明艳的春色,又为这哀愁提供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清明告诉我们,对逝者的哀思与对生机的欣赏,可以并存不悖。生命的肃穆与生活的温暖,在这一天达成和解。
结语:诗行里的春日心史
从人日的“思人”,到龙抬头的“望春”,再到上巳节的“悦己”,最后到清明的“悟生”。这一系列春日节日,被诗人用笔墨记录下来,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国人的春日心灵史。
它告诉我们,春天不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情感的复苏、希望的萌发、对美的追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沉思。
董济源,当你和家人一起感受当下春天的温暖时,这些诗句仿佛是从千年之外传来的回响。你会发现,你此刻的激动与幸福,正与古人对春日的咏叹息息相通。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魅力所在。
愿你带着这份由古诗词淬炼出的、更深沉的感知力,去拥抱这个春天,以及春天里的每一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