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组为了制造看点和科学对比,特意划出两块“对照试验田”。一块采用少年们熟悉的传统精耕细作,另一块则完全按照我的“智慧农业”方案来管理。李耕耘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传统田,眼神里带着一种要与我的“花架子”一较高下的执拗。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
李耕耘“种地这事儿,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法子,不比那些铁疙瘩靠谱?”
我乐见其成,科学需要对照组,事实胜于一切雄辩。
但这块“硬骨头”,比地里板结的土块还难啃。我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他非要凭经验“捏土判断”,还振振有词:“手里的感觉不会骗人”;我建议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变量施肥,精准高效,他嗤之以鼻,觉得那是“不接地气”,是隔着屏幕对土地“指手画脚”,缺乏最基本的尊重。我们之间的对话常常不欢而散,空气中总弥漫着理念碰撞的火药味。
那段时间,田埂上常常弥漫着无形的硝烟。成员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转折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傍晚。阶段性检查时,我巡田发现他们负责的那片传统田,水稻植株细高软弱,分蘖明显不足,呈现出营养不良的蔫黄。而隔壁的智慧田,苗株矮壮,叶色是健康的浓绿,长势均匀蓬勃。视觉对比残酷而直接。
他正独自蹲在田埂上,背对着我,宽阔的肩膀微微塌着,一动不动地对着那片略显羸弱的秧苗。夕阳将他孤独的影子在田垄上拉得老长,透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落寞与挫败。那一刻,他不像那个梗着脖子跟我争论的倔强青年,更像一个看着自己孩子生病却无能为力的父亲。
我走过去,没说话,只是递过去一瓶拧开了盖子的电解质水。
他没接,声音闷闷的,带着挫败感:
李耕耘“我是不是挺没用的?大家那么信任我,所有安排都交给我,下了那么多力气,流了那么多汗,可是我连地都种不好。”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收起平日里专业理性的姿态,我用尽可能平和的语气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你不是不努力,是科学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悄悄开了挂。”
我蹲下身,与他平视,伸手指向他那片田的低洼处:“你看这里,地势明显偏低,每次灌溉后排水不畅,积水浸泡导致土壤孔隙被堵塞,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无法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庄稼是最诚实的,你爱它,倾注了心血,但它更需要被‘懂’,被科学地理解。”
话音未落,我直接脱掉鞋袜,利落地卷起裤腿,赤脚踩进他那片尚且冰凉的泥水里。微凉的触感从脚底传来,我浑然不觉,只是用手在泥水里比划着,向他演示如何开设更深、更具坡度的排水沟,如何利用简单的插入式工具来判断不同土层的紧实度。
他猛地抬起头,看着我毫不犹豫踏入泥泞的脚和小腿,看着我在浑浊的水中划出的清晰沟渠线条,整个人都愣住了。那双总是带着倔强和审视的眼睛里,此刻充满了震惊、不解,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动容。他似乎终于明白,我所倡导的“智慧农业”,并非高高在上的纸上谈兵,其根基,同样深深扎在这片泥泞的土地里。
那个下午,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他破天荒地没有反驳我任何一句话,只是默默地、一步不离地跟在我身边,像个最专注的学生。我讲解的每一个关于土壤团粒结构、根系需氧特性的知识点,他都凝神静听,眼神专注,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用力地刻进心里。
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将并肩而立的身影镀上一层暖金色。脚下,是浸润着汗水与希望的土地;心中,某种基于理解与尊重的种子,正在悄然破土。
十个勤天您的观看是作者更新的动力哦~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