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最后一丝天光被墨色吞没,临时实验室里的灯成了这片寂静田野中唯一的星子。我揉了揉发涩的眼角,将视线从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营养数据移开,落在不远处黑板前那个高大的背影上。
李耕耘正拿着板擦,小心翼翼地擦去我下午讲解水肥一体化原理时留下的部分公式,动作专注得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仪式。这已经是他成为我“首席助教”的第三周了。自从那次我带着他们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到土壤病情变化后,这个曾经最信奉“汗水哲学”的汉子,仿佛真的打通了任督二脉,对这项新技术展现出了惊人的热情和学习能力。
弹幕“鹭卓的玫瑰花:???我看到了什么?耕耘在擦黑板?!”
弹幕“赵一博的显微镜:首席助教实锤了!这地位仅次于小童的饭了吧?”
“李工,数据线递我一下,谢谢。”我对着他的背影说。他立刻转身,从工具箱里准确找出我需要的那根,递过来时,指尖不经意地擦过我的手背,带着一点干燥的温热。
李耕耘“给。”
他的声音总是很低,在这安静的夜里却格外清晰。
我接过线,忍不住调侃:“你这‘助教’是越来越称职了,连我下一步要什么都摸清了。”
他没什么表情,只是眼神里闪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像湖面掠过的风。
李耕耘“熟能生巧。”
他顿了顿,补充道,
李耕耘“而且,你说过,精准是技术的第一步。”
我心里微微一动。他确实把我平时零碎讲的话都听进去了。
鹭卓刚从大棚回来,在门口探头:
鹭卓“哟,耕耘还在加班加点呢?”
赵小童端着保温桶从他身后冒出来:
赵小童“这叫什么?这叫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生产。”
赵小童“两位科学家,歇会儿吧?耕耘,这是你让我留的鸡汤,一直温着呢。”
他把桶放在旁边的桌上,冲我眨眨眼,
赵小童“苗老师,趁热喝,耕耘哥特意嘱咐的,说你最近太耗神。”
弹幕“何浩楠的鸭舌帽:嗑到了嗑到了!特意嘱咐!!”
弹幕“王一珩的卷毛:童哥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兼职送外卖。”
弹幕“陈少熙的戏腔:此乃‘鸡汤’助攻乎?”
李耕耘被点破,耳根似乎有点泛红,他轻咳一声,走过去拧开保温桶盖子,浓郁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
李耕耘轻咳一声,耳根在灯光下泛着可疑的红晕:
李耕耘“多事。”
他低声说,却动作利落地盛出一碗,放在我手边:
李耕耘“先喝。”
我低头看着那碗澄亮温热的汤,心里某个角落像被羽毛轻轻拂过。这种被默默关照的感觉,陌生又熨帖。
“谢谢。”我轻声道。
李耕耘“嗯。”
他“嗯”了一声,没再多话,转身又去研究黑板上剩下的内容了。赵小童功成身退,悄悄带上了门。
鸡汤的温热从指尖蔓延到心里。我小口喝着,看他转身继续研究那些图表,宽阔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可靠。
陈少熙在远处念台词似的吟诵:
陈少熙“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李昊举着vlog相机悄悄对准实验室:
李昊“各位家人们看看啦,这就是我们后陡门的深夜学术研讨会,顺便进行一些心灵交流的啦。”
时间在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讨论声中流逝。当我终于处理完最后一个数据序列,抬起头,发现李耕耘不知何时搬了个凳子坐在黑板前,正对着我画的一张系统流程图凝神思考,侧脸在灯光下显得轮廓分明。
“有哪里不明白吗?”我走过去。
他指着其中一个反馈回路:
李耕耘“这里,如果传感器检测到氮元素偏低,是立刻启动灌溉施肥,还是需要先经过你的中央系统确认?”
我有些惊讶于他问题的精准,耐心解释:“可以设置阈值,达到阈值自动触发,也可以设置为预警,人工确认。前者效率高,后者更保险。”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李耕耘“就像人感觉渴了就要喝水,不能每次都等大脑下命令。”
这个比喻让我笑了:“对,很形象。智能农业就是要给土地装上神经末梢。”
他转回头,目光落在我脸上,那双总是映照着土地与庄稼的眼睛,此刻清晰地倒映着灯光,以及我的身影。
李耕耘“以前觉得种地就是下力气,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神经末梢’。”
他语气里带着一种崭新的领悟。
弹幕“李昊的vlog机:苗老师眼睛里有光!耕耘哥也是!”
弹幕“卓沅是甜妹:知识的火花在噼里啪啦闪!”
弹幕“蒋敦豪的吉他:这画面,像不像学霸情侣深夜自习?”
“下”篇即将呈现————————————
十个勤天您的观看是作者更新的动力哦~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