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雨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
初中的时候,她要去镇上的中学读书,每天来回要走四十多里山路。
天不亮她就起床,帮母亲打理好一切,然后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踩着晨露出发,晚上踏着月光回来,到家时往往已经是深夜。
有时候遇到下雨天,山路泥泞难行,她就光着脚走,回到家时,脚上全是伤口和泥污,可她只是简单地清洗一下,就坐在煤油灯前学习。
母亲看着女儿这么辛苦,心里难受极了,不止一次劝她:“雨儿,别读了,女孩子家,找个好人家嫁了,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
司雨每次都抱着母亲,哽咽着说:
司雨“妈,我不能放弃,我要是不读书,就永远走不出大山,你也永远不能站起来。”
父亲偶尔寄回来的钱,大多都用来给母亲买药,剩下的勉强够母女俩糊口,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司雨买学习资料。
陈雪知道后,经常从城里给她寄书和习题册,还发动自己的朋友给司雨捐款。
司雨把每一份帮助都记在心里,她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知道,这些都是她追梦路上的光,她不能辜负。
高中的时候,司雨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
这意味着她要离开家,住在学校里。
临走前,她给母亲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把家里的事情托付给了王阿婆,又反复叮嘱阿婆,要是母亲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要及时给她打电话。
母亲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雨儿,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娘在家挺好的。”
司雨忍着眼泪,点点头:
司雨“妈,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等放假了就来看你。”
县城的高中和山里的学校截然不同。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崭新的桌椅,还有图书馆和实验室。
司雨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新奇的东西,既兴奋又自卑。
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说着带着山里口音的普通话,和城里的同学格格不入。
有些同学会嘲笑她土气,嘲笑她的口音,甚至偷偷翻看她的书包,笑话她的作业本上有污渍。
有一次,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故意在她的作业本上画了个小丑,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山里来的就是山里来的,字都写得这么丑。”
司雨的脸瞬间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她强忍着没掉下来。
下课铃一响,她就跑到操场的角落里,抱着膝盖哭了起来。
班主任李老师碰巧看到了,他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司雨,别哭了。老师知道你心里委屈,可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你的努力和才华,比任何外在的东西都珍贵。”
李老师的话,像一束光照进了司雨的心里。
她擦干眼泪,暗暗发誓,一定要用成绩证明自己。
从那以后,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天第一个来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
她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弥补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差距,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