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家中厨房,小念苏六个月)
苏小暖(看着料理台上摆满的婴幼儿辅食食谱、各种有机蔬果和一套崭新的、闪着金属冷光的婴儿辅食制作工具,感觉压力山大):
(内心OS)胡萝卜要蒸几分钟才能既熟透又保留营养?西兰花泥会不会有农药残留?天啊,感觉比画一张复杂商稿还难……
顾言(挽起衬衫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神情专注地盯着iPad上播放的米其林大厨制作辅食的教学视频,手里拿着一个精准到0.1克的厨房秤):
“根据权威育儿指南和营养学分析,念苏的第一口辅食,应该是富含铁元素的高铁米粉,调至可流动的糊状,温度严格控制在40摄氏度。”
苏小暖(看着他如临大敌的样子,忍不住吐槽):
顾总,我们只是给女儿喂个米糊,不是在做化学实验。
顾言(头也不抬,小心翼翼地将量好的米粉和温水混合,用特制的小搅拌器顺时针搅动):
误差会导致口感不佳,影响进食体验。我们必须确保‘客户’满意度。】
(十分钟后,一碗质地均匀、温度恰到好处的米粉糊做好了。)
顾言(舀起一小勺,自己先尝了尝,仔细感受):
嗯,顺滑无颗粒,温度适宜。可以送审了。
(他将小念苏固定在婴儿餐椅上,系好围兜,整个过程如同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
第一口米糊被小心翼翼送到小念苏嘴边。
小家伙好奇地舔了舔,吧唧吧唧嘴,然后……“噗”地一声,用小舌头把大部分米糊顶了出来,糊了顾言一手。
顾言(看着手上的糊状物,愣住了):
……客户反馈似乎不佳。是粘度问题还是温度问题?
苏小暖(一边笑一边拿湿巾给他擦手):
可能是她还不习惯用勺子啦!慢慢来。
---
(接下来的几天,顾言的“辅食研发部”遭遇了严峻挑战。)
· 胡萝卜泥:被小念苏用手抓得满身都是,像凶案现场。
· 西兰花泥:吃进去一半,另一半被用来给餐盘进行“抽象艺术创作”。
· 牛油果泥:因为口感和颜色,遭到了小念苏最坚决的抵抗,紧闭小嘴,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顾言(看着“项目进度表”上一个个“未达标”的标记,陷入了沉思):
看来,单纯的数据和标准流程,无法完全覆盖婴幼儿行为的随机性和主观偏好。
(他决定改变策略。)
这天,顾言没有严格按照食谱,而是将蒸熟的南瓜、苹果和一点点鸡肉松混合,自己用手指蘸了一点尝了尝,确认味道清甜绵密。然后,他没有用勺子,而是用洗净的指尖,蘸了一点点,轻轻点在小念苏的嘴唇上。)
小念苏(好奇地舔了舔,眼睛一亮,张开小嘴主动追寻着爸爸的手指。)**
顾言(眼底闪过一丝胜利的光芒,他耐心地一次次用手指蘸取少量辅食,引导女儿接受新的味道和质地。)**
苏小暖(靠在厨房门边,看着这个在商场上挥斥方遒的男人,此刻正半跪在女儿面前,神情温柔又专注地用指尖一点一点地“喂食”,心里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暖流。):
“顾总,您这‘分子料理’,终于找到正确的‘配送’方式了?”
顾言(回头看她,无奈又宠溺地笑了笑):
“嗯。看来,‘亲手送达’比任何精密仪器都有效。”】
(自此,顾言的辅食KPI从“营养成分达标”、“性状标准”,悄悄变成了“女儿愿意张嘴”、“主动伸手抓取”。虽然厨房依旧像战场,但他乐在其中。)
(他甚至学会了用辅食模具,把食物做成小熊、小星星的形状,虽然小念苏通常是一巴掌拍扁……)
【小剧场】
网友A:用手指喂食!顾总突破了数据的桎梏,领悟了育儿的真谛——爱!
网友B:辅食艺术创作哈哈!每个宝宝都是抽象派大师!
网友C:从精密秤量到徒手喂养,这是顾总育儿史上最伟大的转型!
---
【本章说】
网友D:所以下次是不是要研究自主进食了?期待顾总应对“天女散花”式吃饭法!
网友E:顾念苏小朋友:我用实际行动教会了爸爸,养娃不能只看数据。
网友F:暖暖的吐槽永远那么精准!这对夫妻的日常我能看一百集!